
■建在屋顶上的鸽棚
自家住的6层居民楼,顶上却有个大鸽棚,成群的鸽子飞进飞出,成天鸽毛落下叫声不断,还生怕被鸽子排泄物“流弹击中”。近日,家住长宁路1135弄110号的居民致电夏令热线,反映6楼一住户在楼顶搭建大鸽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记者采访后发现,鸽棚对居民确有影响,但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鸽主自称不知情
日前的一天下午,记者在长宁路1135弄小区内看到,110号房顶上有一个用铝合金制成的笼子,十分显眼,隐约可以看见几只鸽子。
还没走到6楼,已经看到5楼和6楼之间有一扇铁门把关。一位自称姓李的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就是楼顶鸽棚的主人。她对周围有邻居投诉信鸽和鸽棚扰民的事情并不清楚,称20年来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从未发生冲突。
她说:“我丈夫是信鸽协会的成员。我们家养信鸽,从1985年前后搬进来就开始了,当时得到了街坊邻居和小区居委会的支持,并搭建了鸽棚,家里的信鸽还获得了不少比赛的奖项,在小区里小有名气。”
当记者表示能否到顶楼鸽棚一探究竟时,遭到了这位女士的拒绝。
协商解决是上策
“当时‘平改坡’的时候,还专门开过协调会,决定鸽棚的去留。”三泾北宅居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户人家养鸽子历史悠久,“平改坡”之前,养鸽子的地方还要大,横跨110号楼顶到108号屋顶,经过“平改坡”工程时的协调,鸽棚的面积缩小了,基本上位于110号楼顶区域。“他制作了一个升降机,用来上下运输鸽食和清除粪便。后来,他发现鸽棚被裹在‘平改坡’后的新屋顶内,透气状况比较差,就在原来的鸽棚上又搭出一层。”
据居委会负责人称,当时的协调会上,这位居民保留鸽棚的依据是本市关于信鸽饲养的相关规定。而这种说法也得到了长宁区信鸽协会余秘书长的证实。她说,关于会员养鸽搭棚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上海市信鸽饲养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协会实行的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但她没有说明“新”和“老”之间到底以什么时间界限来区别。对于老会员,养鸽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主要以协调为主;新入会的会员则必须与协会签订协议,获得小区居委会及物业的饲养认可后,协议才盖章生效。“比如旧厂房是允许饲养的,新式居民楼的1—7楼我们不太赞成饲养。”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居委会一直在与该住户协调,将养鸽对其他居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比如把他放鸽子的时间限定在清晨和晚上。上海联业律师事务所王展律师认为,在居民区内饲养鸽子并无不可,但不能损害其他居民的合法权益。居民可以《物权法》或相邻权等为依据主张自己的权利。当然,从睦邻友好的角度以及事情本身着眼,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