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鸽闻快讯

千余只老鹰盘旋南京长江上空

时间:2014-01-28 09:21:58    来源:    发表者: 云雾鸽苑        阅读次数:
千余只老鹰盘旋南京长江上空

前天傍晚5点多,南京中山码头江面上空出现了上千只老鹰。附近居民称,这么大量的老鹰聚集盘旋在江面上实属罕见。江苏观鸟会一名资深鸟友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大家看到的是一种名叫黑耳鸢的南京本地老鹰,这么数量的一次性聚集在他们行家看来,其实并不意外。一方面,南京黑耳鸢本来就不少,另外这个季节不排除某种乌鸦正好过境迁徙,与老鹰混在一起,造成如此壮观的视觉冲击。

壮观群鹰

上千只老鹰傍晚聚集南京江上

江中小岛居民家养的几十只鸡被叼光

当晚5点左右,有目击者向记者爆料称,中山码头出现了三五十只老鹰,在空中上下翻飞,尖锐的“唧唧唧”叫声像是集结号,不断招引着附近的同伴飞来。约20分钟后,聚集在此的老鹰达到上千只。远看像一群乱飞的蚊子,近看则如同翻滚的黑云。群鹰时而固定高度盘旋,时而昂头直冲而上;时而掠过江面,时而聚集在江滩上,尖厉的叫声响彻天空。

“在城市的江边,出现如此壮观的场景,十分难得。”目击全过程的这名市民说,天黑后,群鹰融入夜幕,肉眼无法观察。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中山码头江边,仍然可以看到不少老鹰在空中盘旋,不过相对分散,十几只二十几只一群,大约数百只,没有当晚市民们看到的上千只那么多。现场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前晚看到的那些老鹰,在空中飞了20多分钟,多次集中俯冲而下,掠过江面,就像是一团黑龙卷风吹过来一样。“真是吓人,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老鹰,太壮观了!”

老鹰的出现没有对人群造成什么影响,但在江中的一处名叫泉洲的小岛上,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他养在岛上的几十只鸡一天就被这些老鹰叼个精光。“住了好几年,也有老鹰叼鸡的,但没有这次损失大。”

黑耳鸢

(学名:Milvus lineatus )是一种体型略大的猛禽,体长约65厘米,体羽深褐色,尾略显分叉,腿爪灰白色有黑爪尖,眼睛棕红色。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一般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庄、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以小鸟、鼠类、蛇、蛙、野兔、鱼、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是大自然中的清道夫。

哪来的鹰

鸟友专家:这是南京地产黑耳鸢

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附近,爱吃小动物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在现场目测这些老鹰,体长(头-尾)约在60至70厘米,羽毛多数是深褐色,有的是黑色;尾部多数看起来是平齐的,少部分略显分叉;翅膀上有白色的斑块,嘴部呈灰白色。

这些老鹰究竟是何品种,来自何方?江苏观鸟会资深鸟友“极乐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凭他长期观察鸟类的经验,这些在中山码头活动的老鹰大多是名叫黑耳鸢(yuān)的南京“本地户”。有十几年观鸟经验的“极乐鸟”描述的黑耳鸢,与记者现场看到老鹰模样几乎完全一致,他说黑耳鸢在南京比较多,聚集个几百几千只也是比较平常的。

南京农业大学的虞博士也认为,中山码头出现的这类老鹰应该属于南京地产老鹰黑耳鸢,它们喜欢栖息于河流及沿海的适宜环境,比如开阔的平原、草地、荒原及低山丘陵地带,在一些有水的城郊边缘地带也是常见的。虞博士介绍说,黑耳鸢以家养鸡类、小鸟、鼠、蛇以及蛙类的小型动物为食。

记者在网上也见到了黑耳鸢的简介,它属于鹰科齿鹰亚科鸟类,是一种体型略大的猛禽,体长约65厘米。广泛分布于亚洲北部至日本。除了以小鸟、鼠类、蛇、蛙、野兔、鱼、蜥蜴和昆虫等动物为食外,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堪称大自然中的“清道夫”。

为何聚集

大群老鹰可能是鱼“浮头”招来的

这么大的规模其中或有乌鸦充数

江边一下子聚集这么多老鹰,又是什么原因呢?江苏观鸟会资深鸟友“极乐鸟”告诉记者,极有可能是老鹰们发现了新的食源,聚集于此捕食。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南农大虞博士的支持。

“黑耳鸢在南京比较多,我们行里称这种鸟比较‘垃圾’,不仅因为它们经常以垃圾为食,还喜欢在比较脏的水域生活。不过,比较起来,它们还是更喜欢吃鱼。”“极乐鸟”称,黑耳鸢并不擅长捕食鱼类,但对于因为水中缺氧而浮在水面上半死不活的“浮头”鱼,它们倒是乐此不疲的,经常会聚集捕食。
“极乐鸟”推测,当天可能因天气原因(阴雨天闷,水中缺氧),靠近中山码头处有大量的鱼儿浮头,吸引了这些老鹰前来,并形成了如此大的群鹰聚集场面。“有部分老鹰会迁徙走,还有一部分会留下来,眼下天气还不算很冷,有上千只老鹰聚集完全有可能。”

“这种大量大体型鸟类聚集的视觉冲击,不排除另外一种原因,就是老鹰与乌鸦混杂在一起。”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个季节还有体型与老鹰相差无几的乌鸦,比如大嘴乌鸦、小嘴乌鸦以及突鼻乌鸦等正好迁徙路过南京。“乌鸦与老鹰意外相逢,两者纠结在一起,造成了数量的陡增,又因为距离地面较远,市民仅凭眼睛观看无法精确区分,也就混淆为老鹰。”该专家称,这种情况也属于正常现象。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吴清壮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