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收藏文章

海斯曼--成功训练幼鸽技法

时间:2011-02-28 11:36:55    来源:    发表者: 飞翔鸽舍       阅读次数:
海斯曼--成功训练幼鸽技法

海斯曼--成功训练幼鸽技法  


    如果您在过去的比赛中,从来没有获过奖的话,那么请您反问您自己下列几个问题吧!
    (1).您是否将您的爱鸽,饲养在一个通风非常良好的鸽棚中?
    (2).您是否始终保持鸽棚的清洁,以及水容器的干净?
    (3).您是否每天定时,而且又有规律地施行鸽棚管理工作?
    (4).您的养鸽经验,是否已经足够让您能了解到天刚破晓的清晨,是您每天放飞鸽子作舍外飞翔的最好时刻?
    (5).当您的选手鸽,在比赛中归返时,您是否给予细心的照料,并且喂鸽子容易消化的细饲料?
    (6).您是否很有节制地喂您的选手鸽,让它们始终保持有点饥饿的状态?同时您是否每天都有供应给它们新鲜的矿石?
    (7).您是否用不好的饲料来喂您的爱鸽?您是否将饲料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而且绝对不用金属容器来装饲料?
    (8).您的爱鸽,是否出自一个拥有长距离实力的优秀血统?
    (9).您是否确实记录所有配对数据,脚环号码,以及全部的训练与比赛日期,还有全部返归的情形?
    (10).您是否了解到,在赛鸽生涯中,“耐心”可以带给您财富?
    以上10项自我检讨的问题,是世界养鸽名家查尔斯.海斯曼(Charles Heitzman)先生,在他所撰写的一本手册:“幼鸽训练法”中,所提出来的问题。虽然是看起来很简短、又是普通的一些问题而已,其中却蕴含了海斯曼先生超过60年的养鸽经验与心血。

    提起海斯曼先生,大陆的鸽友应该也不陌生,但是相信仍然有不少鸽友对他的印象还是混淆不清。在台湾有很多鸽友都知道海斯曼西翁这个赛鸽血统,但却也还有不少不晓得海斯曼先生,就是几个轰动整个台湾鸽界达半世纪以上的在来鸽系的原始作出者——例如:已故郑金老前辈所饲养的“4号仔、亦即称为光明希望”、荣光姑娘”等大名鸽,以及盛行于台湾地区的“3546”族系(笔者手中就有向另一位养鸽前辈吴锦裳教授引进为量不少,现在台湾的海翔赛以及来到大陆也飞出极多的好成绩,因已交配多种的西翁血统,故笔者统称为”老西翁混合系”),均是几十年前,从海斯曼先生处引进到台湾地区来的。

    设天橱助幼鸽认环境
    接着下来,我们就来谈谈他本人累积60多年来的养鸽经验中,有关于幼鸽训练的方法供鸽友们参考。
    首先,幼鸽约在25天大的时候,海斯曼先生便将它们集中,一起出窝送进选手鸽棚里。对于鸽棚的空气流通,他要求得非常严格,因为他发现许多鸽棚在教乖幼鸽时,发生高迷失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鸽棚的空气不够流通。此外,他还在选手鸽棚顶上设置“天橱”,幼鸽放在这里,可以加深学习辨认鸽棚周围的环境。

    在此还有一点是值得鸽友们借鉴的,那就是他说的:管理鸽棚必须维持一种规律,因为“规律”可以说是就代表“成功”。

    早期先教它进鸽舍门
    幼鸽在28天左右大的时候,海斯曼先生就开始教它们学会进鸽棚自动门的动作。他用的方法是:先在入口的跳板处撒一些饲料,然后慢慢将幼鸽从自动门赶入鸽舍。让幼鸽一跳入鸽棚内,便可看到饲料,如此反复做几次,幼鸽很快就可学会自己进入鸽棚的动作。他认为这种早期的训练工作,其时间是越早越好,因为它会影响到以后的成功与否。在整个的训练过程中,动作必须要很慈祥而且又文静的对待幼鸽,尽量避免惊吓到它们,同时多利用时间抓摸它们,让鸽主与鸽子能打成一片,使它们学习认知您是一位可爱的主人,这对于以后参赛的胜负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们鸽友们不能不注意。

    选择最佳幼鸽喂食法
    喂食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根据海斯曼先生的经验,他认为用手拿着喂,或将饲料撒在木制的盘子上喂,比起用饲料槽来喂要来得好,其效果也要好得多。因为用手或撒在盘子上喂,一方面可以增加鸽子与饲主之间的向心亲和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饲主可以利用喂食的时候,来观察鸽子的吃食习惯。此外,用这两种喂食方法,很容易控制赛鸽的食量。这种控制手段,可避免偏食现象的发生。喂选手鸽时,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即千万不要喂食超过它们一次能吃完的饲料量。据海斯曼先生表示,喂过量的饲料,也是选手鸽迷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又提到,由于鸽子没有牙齿,所以必须要有尖、硬的细碎石粒,以帮助它磨碎嗉囊中的食物,因此每天应供应新鲜的矿石(即矿物质),这是必需的工作。有时候,原本十分活泼、又健康的幼鸽,如突然变得没有精神,羽毛也失去色泽。这种情况经常是因为消化不良,形成嗉囊发酸所引起的。这时不妨让它们吃些矿石,如此可以消除因消化不良所引起的现象。如果一羽选手鸽,无法很顺利地消化它所吃下的饲料的话,那么鸽主对它的将来,也就没有什么好指望的了。

    正规训练并注意细节
    根据海斯曼先生的说法,从幼鸽出鸽棚学飞的时期开始,就应该在每天天刚破晓的时候,就要将幼鸽放出去,让它们自由活动。(笔者按:在台湾,由于鸽棚密集,每天清晨都有很多鸽友在放飞选手鸽,形成鸽群满天飞的景象,如果这时将正在学飞的幼鸽放出去活动,往往会有些幼鸽因为受到惊吓,或其它原因而突然起飞,随着一大鸽群飞走终至迷失。因此有许多鸽友把教幼鸽的时间,改到中午或其它时间,等幼鸽能成群结对飞行时,才又恢复到清晨的时段训练鸽子。)为了增强幼鸽的翅膀肌肉,傍晚时分,再把它们放出舍外活动。如果它们已经学会飞,但又不喜欢飞,则必须用旗帜挥赶,强迫它们飞行至少20到30分钟。每当鸽群一结束例行的舍外训练,纷纷降落到鸽棚的时候,就马上用喂食的信号,如:摇鸽料桶、吹笛子等方法将它们引诱进入鸽棚(笔者按:在台湾,鸽友大都用赶鸭式,将鸽子赶入鸽棚为多)以建立它们会立即进鸽棚的好习惯。这种习惯在选手鸽从比赛中归返时,便可看出其重要性,往往因为短暂时间的耽误,就决定了一次
比赛的成败。

    老前辈的独特教鸽法
    谈到这里,海斯曼先生还有一项相当有趣的作法,很值得鸽友们参考。他在鸽棚里,始终放置一个放鸽子用的笼子,让幼鸽可以自由进进出出,并且每天撒些饲料在里面,让幼鸽能随时随地进到笼子里吃,其目的在使它们及早习惯这些装运鸽子所用的笼子。有时候,还将它们关在笼子里,呆上一天一夜,就在笼子里喂食它们鸽料和水。他并认为应该在幼鸽初期,就要教会它们适应与比赛有关的任何器具,这对将来的比赛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季鸽首次外放使翔
    经过为期8个星期的环舍训练之后,这些幼鸽大约已有三个月大了。海斯曼先生便将它们装笼开始做外出放飞训练。一开始所选择的训练方向,是沿着将来的比赛路线放飞。第一次,在大约离鸽棚3英哩(1英哩约=l.6公里)的地方做集体放飞。两天后,在同方向离鸽棚5英哩处再放一次。然后同样地依次再放8英哩,以及10英哩的距离。

    当完成这些初步训练之后,接着再以两羽一组,用同样的方式,从8英哩,一直延伸到12英哩做为期一星期的训练,接下来便开始做“环形训练”,它的方法是:朝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作6至10英哩的密集训练。风雨无阻,但为避免无谓的损失,所以都采用集体放飞的方式为宜。这种环形训练,是完全针对恶劣天气所设计的,它可以避免选手鸽在比赛时因气候不佳,而飞错方向或迷失掉。

    环形训练后加长距程
    当做完一系列的密集短程训练之后,接着便沿着以后实际要比赛的路线,加长训练的距离。第一期目标是定在100英哩的距离,其依次的训练距离是:15、20、30、50,80、100英哩。每完成一次较长距离的训练之后,海斯曼先生都会给它们有1至2天的休息时间,同时他也深信每天一次25至30英哩的训练,这样可以保持选手鸽的良好体能状态。至于训练放飞的时间,则是依照实际比赛的放鸽时间,但为了使选手鸽能适应闷热的比赛气候,偶而也会选在正午时分的大太阳下做棚外飞翔训练。

    展开长距离之训练
    当完成100英哩距离的训练之后,便让选手鸽休息一个星期,等待更长距离训练的来临。接下来首先登场的是150英哩的训练,然后如同前短距离训练的方式,距离依次是200、300、400一直到500英哩。但不同的是,每两次训练之间的间隔时间,延长为一个星期,不过为了保持选手鸽的体能状况,每天仍然做一次30英哩的辅助训练。此外,在鸽棚的舍外训飞仍然照旧施行。
海斯曼先生在进行这些长距离训练的时候,非常注意天气的状况,他认为在恶劣的气候,如:刮风,下雨或多雾的状况下训练,是很容易造成无谓的牺牲或者伤害到选手鸽的元气,因此他只选择好天气才做长距离的训练。

    不论生理状况是多么的好,总是难免还会有些选手鸽无法按正常时间归返,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会在外面过夜,或隔天才归返。对于这些晚归的选手鸽他通常都给予个别的特殊照顾。他将它们一一关在独立的笼子中,并且喂给它们容易消化的细饲料,同时还供应一种由他自己所调制的“大麦汤”,让它们当水喝。此外,每天还给它们灌1至2颗的鱼肝油。一般而言,这样作只要几天的时间,这些选手鸽便可以很快恢复它们的体力,重新加入训练的行列。
其它挑鸽的参考价值

    一羽处于颠峰状态的选手鸽,根据海斯曼先生的说法,它的鼻瘤应该是粉白色而且又干净的,而环绕眼睛的眼睑圈,也应该是呈现粉白色的;同时目光应该是明亮而且炯炯有神,羽毛应该是柔顺地紧贴在身体上,并且带有光泽;脚部呈深红色。此外,当把鸽子抓在手中,将它的嘴巴张开时,应该可看到鲜明的粉红色,而不是深黯的红色;还有一点就是在口腔上额的裂缝部分,应该是全部张开,并且在裂缝边缘,应该有很清晰的锯齿状出现;位于喉头部的扁桃腺,则应该看起来是很干净,而不带任何黄点,同样的,它们的边缘也应该具有明显的锯齿状。以活动习性来说,他认为,在他的鸽舍中,表现最好的,往往就是那些喜爱占据最高栖架上的鸽子。

    关于换羽的问题,海斯曼先生从他的经验中发现,通常那些年龄到了可以参加比赛的鸽子,在身体部位上的换毛,都不成问题,但是在翅膀的主翼羽部分,却往往会造成许多困扰。有许多好鸽子,是在退掉旧主翼羽,而刚暴出新羽管,正要长出新羽的时候,正好送去参加比赛或训练而遗失的。如果这情况发生在第8、9、10根羽的时候,这个现象会更加显著。因此他建议,在这时期应该把它留在鸽棚里,而不送出去放飞。换言之,先让这些新羽生长一至二个星期之后再恢复正常的训练或比赛为宜。虽然这项建议,在国内可能难以实行,但不妨作为控制选手鸽换毛的参考,应无不可吧!

    上述这些经验,均是海斯曼先生用其毕生的岁月和经验所换取得到的。虽然乍看之下,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普普通通而已,并没有什么深奥之处,但是相信只要您能仔细加以推敲,您一定还可以发现和体会出-些新的问题与感想。再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将新的、好的感想付诸实施,那么对您提升竞翔水准的目标,便指日可待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