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收藏文章

他讓台灣賽鴿飛上國家地理頻道

时间:2011-06-10 09:54:47    来源:    发表者: 飞翔鸽舍       阅读次数:
他讓台灣賽鴿飛上國家地理頻道

 <<賽鴿風雲>>紀錄片
導演:沈可尚(左)
歷時:近2年 預算:9萬美元
最難忘的鏡頭:幼鴿破殼而出、貼著賽鴿飛行拍攝
成績單:2004年入選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紀綠片、2006年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


半年的調查、七個月拍攝、九個月的剪接,才完成這部合計花了近兩年時間的賽鴿紀錄片。『賽鴿風雲』不僅是第一部完整記錄台灣鴿子的一生以及相關產業的紀錄片,也讓導演沈可尚在二○○六年摘下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沈可尚在二○○四年國家地理頻道首次來台徵選紀錄片主題時,提案拍攝賽鴿,經過國際團隊初審並逐一面試、提問,經過四關,最終脫穎而出。
「賽鴿,總歸一句話,金錢的交易數量龐大,幾百克的鴿子可能讓人一夜致富,」才剛從法國坎城國際影展回台灣的『賽鴿風雲』製片、前景娛樂總經理黃茂昌回憶,當初國家地理頻道要找的便是夠符合台灣文化特質,又能吸引國際觀眾目光的精彩故事,賽鴿,因此雀屏中選,獨得九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萬元)的拍片預算。
難以想像的是,這位金鐘導演為了拍攝賽鴿紀錄片,租輕航機、小舢舨船,幾乎海、陸、空可以運用的手法全都用上了;不只要排除萬難,為了這支紀錄片,沈可尚還兩度瀕臨喪命邊緣。紀錄片中,許多賽鴿飛翔的畫面不可或缺,偏偏比賽當下不可能靠近賽鴿拍攝。但是以國家地理頻道要求的規格,不可能漏掉這些高難度的經典畫面,所以,沈可尚只能想辦法,在賽後四處蒐集被淘汰的兩百多隻鴿子海上放飛,租輕航機空中拍攝。


驚險!出海拍放飛鏡頭,兩次差點沒命
由於鴿子的飛行速度與方向難以捉摸,只有一次出動要價兩萬元的輕航機勉強能捕捉到畫面;還有一次,沈可尚租了一艘小舢舨船,打算距離沿海二十分鐘就放出鴿子,從海空各自捕捉畫面。沒想到開了十分鐘,還沒到放飛點,開始落下大雨、視線不清,船老大仍用直覺續航,一小時過去,看到一艘中國籍貨船才折返;但,不到半小時,沒油了。「一開始都不怕,但是到了晚上六、七點,天全黑的時候,在海上真的很誇張,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你身在全黑的黑中,你真的就是零視覺,」沈可尚說,當天早上七點出海,九點多確定沒油,白天儘管訊號全部中斷,還想說會有來往船隻看到,偏偏一到晚上,船上沒水、沒食物、沒保暖衣物……。晚間九點多,淋了整天雨、曬了整天太陽,船上的女製片助理已不支倒地;十點多,不只沈可尚,連有二十多年經驗的船老大都慌了,擔心順著洋流,不知漂到那裡。

「快十一點,一大片黑中,遠遠就看到破了一個洞,那個洞越來越大,接著聽到直升機聲音……,我們就拿打火機,所有會發光的(東西),探照燈就越來越靠近,最後就照到我們。」接著不到十分鐘,兩艘海巡的船依序救上沈可尚等人。原來是輕航機上的攝影久候導演不歸,跑去報案。「海巡署的那個船上,太溫暖了,海巡署弟兄還煮那個麵線給我們吃,我們已經餓了一整天、曬了一整天、渴一整天,」問他那碗麵的滋味,沈可尚答:「超好吃的,真的眼淚快要掉了。」

又有一次,死神也向他招手,那是在貨船拍攝萬隻賽鴿同時放飛的壯觀畫面時。那一天,超過十級的海浪,上船拍攝的沈可尚,和另一位攝影要顧六支攝影機,突然一個浪下來,為了保護攝影機的他被急甩出船外,「看到海(就)在你底下,」好在船大副一把抓住沈可尚的皮帶頭,他才撿回一命。「我的信念很簡單,我就是要賺大錢,我就是要贏,為了贏這件事情,我可以付出很多很多,」儘管拍賽鴿已是六年前,沈可尚仍忘情不了那些鴿主跟他陳述的心情,以及賽鴿人的生猛世界與博命人生,「他們喝酒喝到爛醉如泥,早上五點還是可以起來練鴿子。」


▲沈可尚當年涉險進行海上克難拍攝工作,<<賽鴿風雲>>後來在160個國家放映,讓台灣在地文化躍上國際,引發國外觀眾來信分享。(沈可尚提供)


難關!主角海選,五十位鴿友有九成拒絕
紀錄著賽鴿人博命人生的他,為了這部紀錄片,自己也跟著博命。而這些社經地位不高的小人物,願意為夢想付出的努力與拚勁,也帶給他震撼。這個紀錄片的完成,都是建立在完全沒有經驗可循的基礎上,就像是他在海上遇難一樣,必須摸黑前行。一開始,沈可尚在挑選並說服適合的職業賽鴿手願意接受拍攝、成為影片主角就吃盡苦頭,這是因為鴿友自認這項「職業」較不光彩,且不願透露金錢內幕或訓練秘訣;最擔心的還是拍攝過程會驚動鴿子的生活。「每隻鴿子都背負千萬獎金身價,」黃茂昌解釋,拍攝作業時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比賽結果,要想用直擊方式貼著鴿子拍,無一不是衝突。力求突破鴿主心防,沈可尚先透過多管齊下海選,共接觸超過五十位鴿友,其中九成都是見一次面就無疾而終,「寧可帶你去喝酒,講說麥啦(不要),」沈可尚說,影片主角經輾轉介紹,見面喝過三、五次酒博感情才答應,不過包括攝影機如何藏、某些環節禁止拍攝等禁忌彼此仍約法三章。


拚勁!為了破殼畫面,三天三夜不離鴿巢
除了在鴿子出生前就把攝影機藏在巢箱中,每當鴿主訓練時,沈可尚等人不只都要在場,甚至每次還要穿一身白,且最好保持不動,以免敏感的鴿子發現鴿舍有陌生人不敢回巢。有一次,為了拍攝小鴿子從鴿蛋裡破殼而出的那一秒鐘畫面,他們居然花了足足七十多個小時等待,整整三天三夜,人不離鴿舍。因為鴿主不願意提供沈可尚拍攝種鴿交配、生蛋等畫面,他只好自行當起了養鴿人。他們在嘉義大林租了一棟月租六千元的透天厝,自己養起鴿子。「好不容易拍到牠們交配,每一個鴿友都跟我說,幾天的幾點去拍就好,不用在那邊等(生蛋),」沈可尚回憶,第一次因為鴿子被過度打擾,提早生蛋而失敗,再從頭來過。


收獲!電影逃兵找回拍劇情片的養分
「終於蛋生下來那剎,拍到……,因為你不知道小鴿子什麼時候啄開(蛋殼),又是等待,」不懂生態的他笑說,鴿友講的時間,和真正出生時間差了七十幾個鐘頭,讓沈可尚和攝影都無法好好睡,只能輪流等隨時可能有的破蛋瞬間。等小鴿子破殼,和沈可尚一路在紀錄片拍攝領域的心情一樣,一件事要做到極致,等待,是一切元素中最磨人心志的。
一九九九年,就以大學畢業製作作品『與山』拿到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並入圍坎城影展的沈可尚,卻因成名太早,一股腦逃入廣告界。沒想到,大學時對紀錄片沒半點興趣的他,二○○四年因為陌生的鴿子和紀錄片結緣。出生台南、自小在台北長大的沈可尚,因為長期在嘉義蹲點拍攝賽鴿,更坦率面對自己,解開了遠離台北的恐懼感,並學會如何傳遞真實,又透過戲劇性讓觀眾往下看的說故事方式,給了他後續拍劇情片的養分。「好萊塢大場面、大製作電影,實際播出與拍攝時間的比例約為一比二十,」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指出,此類田野調查的紀錄片,最難的便是不可預測性極高,一般劇情片能透過事前排練減少拍攝時間與成本,紀錄片卻是真材實料。黃茂昌觀察,『賽鴿風雲』確實是沈可尚重新思考觀眾的一個起點,一個他人生的轉捩點。


「紀錄片(中)真實人生發生的故事,有時候比真實人生還精彩得多,那是你怎麼想都想不到的,」留小平頭、戴黑框眼鏡,腳踩著黑色漆皮帆布鞋的沈可尚,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電影人生,也因鴿子,有了全新的視野。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