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收藏文章

看家飞 论赛绩

时间:2012-03-10 13:53:35    来源:    发表者: 河北新华鸽舍       阅读次数:
看家飞 论赛绩

作者:王剑峰

多年的赛鸽实践告诉我,信鸽的家飞与其赛绩和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棚优秀而体健的赛鸽,它们的家飞一定是招人羡慕的。
    每当大赛来临之际,你可以通过观摩和欣赏自己鸽群的家飞来体察和了解它们的身体状况或揣摩本赛季的比赛成绩。一棚优秀而体健的赛鸽,一定是善于家飞的:清晨,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乌云密布,通常它们总是早早地冲出棚舍,翱翔于天空,那一簇簇密密而闪动的鸽影,高高地点缀于云朵之间,看了真使人惬意。可以断定,此时,只要管理和训练得当,摘金夺银应该不成问题。相反一棚鸽子,总是依靠主人的驱赶才家飞,那本赛季的成绩一定使人担忧。
     2007年,由于本人的工作调动,鸽棚也随之迁移,不得已,一棚鸽子只好关着圈养了一年多,几十只羽翅丰满的鸽子,过着衣食无忧,不愁吃喝的安逸日子。平日里,要么打斗争巢,要么咕鸣煽情,要么立在栖架上休养生息……压根不想出棚家飞的赛鸽,不用说体味棚舍的定位信息而难以开家,就连锻炼身体而活动羽翅的机会都没有了。两年后,死条鸽终于活条——开家飞翔(开家时也损失了部分鸽子),春育的幼鸽也自然成熟,秋赛来临之际,心情真有些忐忑不安:鸽舍和赛绩的改变对我的赛鸽有何影响?曾经的四捷五冠的辉煌能否再次呈现……然而,严酷的现实使我倍受打击:初战五百公里不仅成绩很差,而且归巢率特别低,这在以前我的赛鸽身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之前,我的赛鸽,不仅成绩优异,同时归巢率还特别高,卓越的吃苦精神常受到鸽友们称道,比赛途中,即使遇上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也能勇于归返真可谓“非死必归”。然而,今天的惨状却使我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
    几个不眠之夜和鸽友们的点拨,使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窘境一定与吾棚赛鸽的家飞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棚(羽)赛鸽,如果缺乏足够的家飞,首先,赛鸽对本棚的定位认识不足,大脑皮层的定位概念难以建立和形成,比赛时就一筹莫展,难以定向。我以为,赛鸽定位意识的建立,一方面靠长期的“坐棚”或天生感知;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赛鸽长期地、不间断地绕棚飞而认识和建立,以期赛鸽在比赛征程中,能及时准确地区分出比赛地点与各自棚舍的区位特点和环境差异,从而快速归巢,夺取好成绩。其次,一棚(羽)赛鸽,如果没有足够的家飞,其体能也一定是很差的,不能适应全天候、激烈而艰辛的比赛。整日里,鸽子过着衣食无忧,不思食水的日子,自然就不想出棚家飞,而缺少家飞的鸽子,就像缺少跑步和劳作的人一样,即使养得丰满肥硕,羽毛顺滑,其内在骨骼和附着的肌肉质量也一定很脆弱的,缺乏飞翔的爆发力和耐久力。因此,身体脆弱的赛鸽在比赛中不能列前或飞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况比赛日的天气也是难以预测和掌控的。再次,缺乏家飞的鸽子,其生存和适应能力也是无法培养的。有许多比赛,省市间的中远程联赛或对抗赛等,赛距本身就决定了赛鸽无法在当日归巢。有时“短、平、快”的大奖赛或公棚赛,如遇上天热逆风、雨雪交织的恶劣天气,赛鸽无法在当日归返……所以,比赛当日不见鸽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此时,鸽子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长期的家飞和适度的打野来掌握和巩固的。
     找到了症结所在,采取了一些措施,家飞正常后,赛鸽体质和成绩明显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09和10年华东五省一市千公里(北京)的艰辛比赛中,我的赛鸽竟然取得了如东县第十三和第二名!应该说,家飞张扬了赛鸽本色。
    现在,一改之前每日定时、足量的粗放式饲喂方式,为上午迟喂、少喂的精致饲喂方式,让鸽子有饥饿感,“逼”其出棚觅食、飞翔,必要时也可适当驱赶鸽子冲出鸽棚例行家飞,并控制好家飞时间,保证家飞质量。一段时期后,赛鸽家飞已成习惯,傍晚时分,准时、足量施以食水,以补给鸽子因白天运动和飞翔产生的热能清耗,着意培养人鸽的依恋关系,增强人鸽的亲和力和棚舍对赛鸽的凝聚力,努力使赛鸽习性的意念适应比赛模式,促其午后或傍晚快速归巢,从而赢得比赛。应该说,人鸽情缘的构建也正是我们信鸽训养者所企盼的。
当然,赛鸽的家飞时间也不宜过多,整日里鸽子在外逍遥游玩,不思巢箱也不利于比赛。对于赛鸽的家飞时间控制和家飞质量,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和赛鸽理念而自行掌握,在此不作赘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鸽人”不辞乏味而艰辛的付出定有回报!如果再加以不断地分析和总结,那回报一定是很丰厚的!上述探讨,也许算得上是一个普通而永恒的话题吧。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