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收藏文章

佛的三皈依

时间:2012-04-01 10:03:27    来源:    发表者: 重庆千里鸽舍       阅读次数:
佛的三皈依

【何谓三皈】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註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

【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里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于《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迴心,六道轮迴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迴业;轮迴心造轮迴业,即是「迷」,迷惑颠倒。

发心学佛,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心、菩萨心、菩萨行,能超越世出世间。「佛心」是什么?轮迴心反过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即是佛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日日应酬不断还是菩萨行。「觉、迷」的关键就在此地,「凡、圣」不同之处亦不离此;最重要者,即是转念头。

「真心离念」。「念」是妄想、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无有妄想、妄念。以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净。故知「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观念上回头。

也许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我的工作需要思考。」没错,当我们工作时需要思考,则尽管思考;工作放下时,则不需再思考。若放下工作后再继续想,即是妄想。因此「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对本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范围之外,则不需再想它,与我不相干。如此,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少、妄想少,则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工作就会很顺利,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故能增长智慧。我们也应学习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

现在我们做种种工作需要思考,这是习气。若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功夫成熟,智慧现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均不需思考。目前我们的智慧未现前,虽离不开思考,但应缩小思考的范围,减轻思考的程度,让我们的智慧逐渐往外透露。如果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妄念障碍了智慧,真实智慧则完全无法向外透出。
  简而言之,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则名为「皈依佛」。

◎自性法宝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所谓「正而不邪」。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正知正见,称为「皈依法」。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有的想法、看法全属错误。所谓错误,即是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同,违背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所说,均是诸佛菩萨的看法、想法,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换句话说,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老老实学着怎么做,这就对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是总纲领,是原理原则,「皈依法」则是从日常琐碎事相上,教我们如何修学,遵守佛陀教诲。

佛的经论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一部经都需学习?不需要。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一个人有困难、有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的方法,告诉他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录下来即成为一部经。可见得他就是从一次的指导得利益,解决问题。一部经典即够,不需太多!这是决定正确。关键是,现在我们没有遇到佛,这么多经典,我们应依靠哪一部最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问题。

《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后来的学生所做的指示。特别是我们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因此在「法」里,我们皈依净宗经典,也就是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五经之一,佛在介绍净宗修学方法前,特别提出「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说明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换而言之,是修学各宗各派、无量经典法门必备的基础。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教学的基础课程为扎根教育。《弟子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太上感应篇》为『慈心不杀』的落实;《十善业道经》则说明如何「修十善业」。今日我们发心学佛,若能真正重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基础,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对往后修学提升境界,大有助益。特别是《弟子规》,更为基础中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发心学佛者必须按部就班,循序而进,身体力行,决不可忽视。

◎自性僧宝

「僧」是清净之意,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皈依僧」是从一切染污,自私自利、七情五欲等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心。

何谓染污?譬如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为外境所牵,而起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感受,即是染污。换而言之,使我们心地不清净的境缘,统称为「染污」。发怒是染污,欢喜也是染污,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使我们不能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所以佛教我们从七情五欲种种染污中回过头来,保持心地清净。「净而不染」名为「皈依僧」。

「僧」除了清净,还有「六和」之意。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用现代话说,即是团体、社团。这世界上的社团很多,从小处说,一个家庭即是一个社团,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的团体在所有一切团体中,最值得尊敬与赞叹,为什么?它是模范社团,可以做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在那里?即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修学「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则非是和合团体,不名为「僧团」。

何谓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即是今日所谓的建立共识,大家有共同的见解。这个见解即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求「无上正等正觉」;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无论选择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这是我们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凡是三宝弟子,思想、见解一定要建立在这个标准上。

「戒和同修」。「戒」是法律,持戒即守法。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一定要遵守的。除此之外,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均不应违背。佛云:「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弟子处世,一定要维持社会的秩序,尊重一切众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可任意破坏,此即「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大家居住在一起,无论是佛教的团体,或者是一个家庭,身、口、意三业,都应和合无诤,彼此忍让尊重,互敬互助。

末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就是我们大家的生活程度要接近,要接近一定的水平。

故知,所谓「僧团」,必定是整体的,不能分化,不应分散;「六和敬」是佛弟子的团体,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遵守,努力做到的。家庭如能遵守「六和敬」,这个家庭也可以称之为僧团。

总结上述,修行即是守住「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三大纲领,此三事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所以佛在《华严》上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名真实皈依。

【觉、正、净三门】

中国佛法,于唐朝时形成十大宗派。法门经论虽多,修行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觉、正、净。例如一个讲堂三个门,在门外虽不同,无论从哪个门,进来之后都相同,觉、正、净统统得到,圆满具足。

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从觉门入,所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走「觉门」。

禅宗以外,属教下,如天台、贤首、法相、三论等宗,皆是从经典里入门的,这是走「正门」。以经典的教训、理论、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

净土宗用念佛修清净心,所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走的是「净门」。

「觉门」需上根上智才走得进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正门」,虽中、下根性者能进得来,但需费很长时间;如同上学念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时间太长。净土宗好,不必上上根器,也不需花那么多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也能进来。进门之后,平等圆满,无有高下。

【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之外,尚有住持三宝(亦名常住三宝)。住持三宝也非常重要,如果世间没有住持三宝,佛教则不能存于世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陀教育代代流传下来,必须靠僧团,也就是出家众;需靠制度、组织。如果没有出家众、没有制度、没有组织,佛教教育虽然非常完美,也无法流传后世、普利十方。所以住持三宝非常重要。

◎住持佛宝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就是佛像。应知,供养佛像决定不是崇拜偶像,亦非迷信。佛弟子供养佛菩萨形像,正如我们中国人纪念祖先、供养祖先牌位,具有两层深刻涵义。

第一、不忘本。佛陀是我们最初的老师,是佛陀教育的创办人,我们为了纪念佛陀,不忘老师的恩德,所以供养佛像。

第二、见贤思齐。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被烦恼习气所迷惑,虽然佛教我们觉而不迷,可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不知不觉就迷惑颠倒。谁能一天到晚提示我们?果真有一人常常提醒我们,时间久了我们也会感到厌烦,甚至于反抗。所以不如供养一尊佛菩萨的形像。无论是雕塑、彩画的形象,用意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学佛:佛是觉而不迷,我也要和他一样,对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要明瞭、觉悟,不应迷惑颠倒。故知,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意义非常深刻而美好,决定不是迷信。

◎住持法宝

住持「法宝」即是指经典。住持三宝中,以法宝为最重要。因为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形像不会说话,只能教我们见贤思齐。我们心中有疑惑,佛像不能替我们解决;我们有许多不了解的事理,也无法向它请教。所以「法宝」是佛灭度后,三宝中的核心。我们修学依赖的标准是经典。经典是佛当年在世,对一切众生讲学的教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科书。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无一日间断,无一日休息,所以整套教材整理记录下来,确实非常丰富,足以超过现代的一所大学。

在中国,佛经有十几万卷之多,古人叹为「浩如烟海」,不知从何下手。因为佛陀当年在世并没有办学校,也没有按照学生的程度来教学,而是随缘、随机的教学;有人请教,佛即为他讲说,解决他的疑难困惑。这些听众,有些程度很深,有些程度非常浅,因此佛所说的内容也浅深不一。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隋唐时有许多高僧大德将这些经典重新整理,依照内容的性质、浅深次第(就像我们现在编教科书,依照课程的标准),编辑成为中国所谓的《大藏经》。

中国佛法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十大宗派。佛家常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派,好比在佛陀教育整套教材中,各各不同的部门、专科。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然而一切经论,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选择依据的经论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均是修学觉、正、净,决定不违背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故云「法门平等,无二无别」。

我们今日选择净土法门,专修净宗,但对其他宗派、其他法门应生尊重心,如果我们自赞毁他,则犯重戒。犯什么戒?谤佛、谤法、谤僧。因一切法门均佛所说,我们若加以毁谤,则是谤佛,毁谤经典(谤法);同时,自古以来依照那些法门修学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我们毁谤这些圣贤僧,即是谤僧。毁谤三宝,无论自己本门的修行再好,因为罪业深重,也形成障碍,求生西方也很难顺利的见佛往生。这是必须警惕的。我们自己专一修学净宗,对一切宗派、一切法门应顶礼、恭敬、赞叹,决定不可毁谤。

◎住持僧宝

皈依僧,住持的僧宝就是出家众。我们见到出家众,不需分别这位出家众戒律清净,或不守清规。这样的分别,对我们自己决定没有利益。见到出家众的形相、听说出家众,应立刻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是否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如此才能获得「皈依僧宝」的殊胜利益。应知,若无出家众,则无人提醒我们「净而不染」。由此可知,出家众对我们的功德利益太大了。何况佛灭度后,佛法需靠出家众承传,使命责任非常重大。

由上而知,对住持三宝,我们应尊敬、护持,佛法才能发扬光大,佛陀教育才不至于衰灭。这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须知】

法师传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学最高指导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从今而后我们即是三宝弟子。应知,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晚近,可说自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

我们皈依三宝,法师为大家传授三皈,这位法师是属僧团里的一员,由他代表整个僧团(这个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广大的僧团),为大家传授三皈,为大家做见证人。我们在三宝前发誓接受三皈戒,法师为我们做证明。三皈证书,后面的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阇梨」;『阿阇梨』即是我们通常讲的老师,做证明的老师。「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位法师」--必须真正认识这点,皈依才如法,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赞叹,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三皈仪式】

以上认识了「三皈依」的真实义。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果能真正依靠自性三宝,命运、体质确实都能改变。念头一转,完全都改变了,就不一样。仪式上,我们一般採取的弘一大师从戒经所节录的三皈仪式。释尊当年在世为弟子们传授三皈即是这个仪式,简单隆重;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仪式中有两行半是誓词,教我们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的宣誓:从今日起,尽形寿,我们遵守三皈戒。这个仪式们可以跟着法师念,法师念一句,我们念一句。在佛菩萨面前念三遍之后,礼佛三拜,这个三皈依的仪式就圆满了。

三皈仪式,不能由在家居士代表传授。在家居士可以讲解三皈,将三皈的道理与意义为大家讲解清楚,但不能传授。如果希望求受三皈,而没有法师时,我们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在没有法师的情况下,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如果有法师,应当让出家众来为我们做这个仪式。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需真正理解三皈的意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