嗉囊炎
亦称“软嗦囊”、“嗉囊气肿”。消化系统细菌性疾病。致病原因是吃了不易消化的青饲料、未成熟谷物或霉、腐、湿的饲料或污水。症状为嗉囊软并鼓起,里面充满水、气和未消化食物。因呼出酸臭气味,故又称“酸腐嗉囊炎”。由于嗉囊内腐物发酵胀气,又因过重而下垂,使鸽行走和起飞困难。预防:不给霉、腐的食物;清除周围变质陈积食物和污水。治疗方法:隔离病鸽,减少它鸽骚扰。停食,同时服1—2片食母生片和少量清水。针刺,用消毒过的针头刺进嗉囊,用手掌压迫嗉囊泄气2~3次,直至嗉囊无气为止。严重者可以切开嗉囊上部成一小口,取出腐物、污水。清洗一下,缝合伤口并涂上红药水消毒。停食,供糖浆水,给休息。待其恢复自然食欲,给予少量容易消化食物,让它逐渐正常,或用“克泻宝”胶囊,每日1次,每次l粒。中药用“鸽绿茶”l00克,煎水600毫升,供自饮、洗胃,每次20毫升。
软嗉囊
即“嗦囊炎”。
嗉囊气肿
即“嗉囊炎”。
积食
亦称“硬嗉囊”。消化系统细菌性疾病。幼鸽最易发生,病鸽嗉囊膨大,里面塞满未消化的食糜,手指触摸时有硬感。致病原因很多,如吃了粗劣、坚硬多纤维或发霉的饲料;或日粮配合不当,日粮突然增加和更换,饥饱不均等,都能诱发本病。有“食羽癖”的鸽子,摄入羽毛过多也会引起积食。症状:口腔内发出腐败的气味,不吃食,精神不振,翅翼下垂,不爱活动。严重时可导致腺胃、肌胃和十二指肠全部发生阻塞,使整个消化道处于麻痹状态。治疗方法是可喂给植物油,用手轻轻揉压嗉囊,使阻塞物软化后自然进入食道。或用1千毫升的水加入15克碳酸氢钠作为冲洗液,用注射器直接注入嗉囊内,将鸽子倒拿,用手挤出积食和水。如果一次不能排净,可重复再作,达到排净为止。阻塞严重的可采用手术疗法,在嗉囊上切开1.5—3厘米的小孔,取出食物。l一2天内喂些易消化的饲料,一般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硬嗉囊
即“积食”。鸟疫也称“鹦鹉热”、“饲鸟病”和“鸟瘟热”。细菌性传染性病。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病毒所造成,但今研究者认为是沙门氏杆菌所引起。发病季节多为每年5—7月和10一12月。通过病鸽的粪便、泪液、鼻液等传染。病鸽食欲不振,消瘦,排淡灰色或淡绿色粪便,以致肛门被排泄物沾污。同时并发一侧或两侧眼结膜炎,流浆性或脓性鼻涕,呼吸不畅,发出水泡音,有时颈和两肢发生瘫痪。成年鸽常为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治疗方法是用酒石酸泰乐菌素——“喉清宝”胶囊,每日1次,每次1粒,连服5天,重症加倍。或用金霉素软膏涂患处,效果最好。或者口服四环素或土霉素,一天2次,每次5—10万单位,预防减半。3—7天为一疗程。或用“喉必清”粉剂,1包5克,冲水2升供饮用,连饮5天。
鸽霉形体病
细菌性传染病。霉形体细菌是一种不能运动的微生物。由鸽与鸽直接接触而传播,也可通过鸽具、饮水、饲料、唾沫和粪便等渠道传染。气候骤变,饲料和饮水缺乏,鸽舍拥挤,鸽子疲劳或其他疾病常带来的并发感染。患鸽多为隐性感染,发病初上呼吸道受到粘液的阻塞,张口发出“咯咯”声,不愿飞翔,随着病情发展,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羽毛蓬松,喙部确灰白色沉积物,口腔和鼻腔内有大量牯性、脓性分泌物,并散发出恶臭。如细菌侵入气囊,会在气囊膜上形成干酪样沉积物,削弱气囊功能,并发感染时往往导致死亡。治疗药物有红霉素、四环素等,但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根治。应以预防为主,定期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降低种鸽和鸽群中霉形体的污染率。鸟疫等疾病常常会导致霉形体病的严重病变。预防其他疾病的并发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隔离与消毒是预防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鸽霍乱
亦称“鸽巴氏杆菌病”、“鸽伪结核病”和“鸽出血性败血症”。细菌性传染病。致病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或天气突然变化。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创伤感染,潜伏期为2—7天。一旦感染,二三天内就会出现败血症而死亡。最急性的几乎完全看不到症状,就会突然死亡。主要表现为跛足、关节肿大、慢性呼吸道炎症。发病时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大量饮水,羽毛蓬松,呆立一角,拉稀,呈绿色或黄褐色清水样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沾污,结块,迅速消瘦,不能站立,口腔中有油脂状粘液流出,鼻分泌物增多,具有特殊臭味。发现病鸽,应及时隔离,对棚舍及用具进行消毒,用5%石灰水洗刷鸽棚,对未发病的鸽子,都要灌服土霉素,尽快控制疫情。治疗可用“克泻宝”胶囊.每日1次,每次1粒,连服5天。或用青霉素、链霉素各2万单位混合注射,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3人为一个疗程。或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5克,每天2次灌服。或用长效磺胺0.2-O.3克,每天2次,连服3天。还有用中药:六月雪0.7克、榄核莲0.4克、田基黄0.8克、救必应0.2克、岗梅0.7克,煎水让鸽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