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首页
鸽闻快讯
鸽舍图片
养鸽感悟
收藏文章
鸽友日记
获奖鸽
专题图库
各地鸽舍加盟
各地鸽舍导航
文章搜索:
鸽闻快讯
养鸽感悟
收藏文章
日记本
鸽舍图片
获奖鸽
高级搜索
在线注册各地鸽舍网站
加入各地鸽舍信息平台
管理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收藏文章
如何提高近亲回血鸽的活力
时间:2013-09-17 12:02:38 来源: 发表者:
太平洋鸽舍
阅读次数:次
如何提高近亲回血鸽的活力
多年的比赛结果和经验诉我们,坚持走近亲配育道路,会使你的赛鸽飞得更稳更久远。养鸽十余年,始终利用近亲和回血的育种方式,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虽然没有取得惊天动地的大成绩,但作为一名草根鸽友,以普通赛鸽起家,以陋棚粗饲喂养,还是收获了一些开心和慰藉。闲余之时,愿把自己的一些总结和小经验分享给大家。
在近亲配育的过程中,鸽子最大的缺点是体型转小,体质变弱,羽毛变脆,骨架也出现了一些松散等现象。既然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其实答案很明显,近亲作出的赛鸽看似弱不禁风,其实它隐藏着巨大的优秀基因和能量,只要我们合理应用不同辈分配对之间的结果和差异性,再结合同血统不同环境下喂养的自然变异法,可以避免和减少近亲配育中的缺点和不足。
我棚多采用近亲和回血方法,已经多年没引进种鸽了,常常用以下方法来提高赛鸽们的体质和活力。
(1)利用年龄差别配:最好雌雄种鸽年龄相差两岁以上,雄鸽的使用年龄可以提前至一岁左右,但雌鸽的年龄应该稍微晚一些。
(2)采用血缘关系中的辈分差别配:尽量在自己有限的种源内,拉开雌雄种鸽的血源关系网,同时多采用侄子女和侄孙的错位近亲配对法。
(3)充分利用公棚获奖鸽和迟归鸽:当然需要是自己送去的参赛鸽,送公棚是为了拿奖并获胜,但舍去一点参赛费去锤炼一羽近亲鸽,也是一种不亏本的买卖和做法。因为在公棚大环境饲养下所存活的近亲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做种价值,只要拿回家合理组对后,它们的子代鸽多为成绩突出的佼佼者。
(4)合理利用并掌握近亲和回血鸽的遗传规律和特点:比如舅甥配、叔侄配、姑侄配,它们的子代多数会成为优秀的选手鸽。但是,姨侄配作出的子代鸽,做种的价值远远大于参赛的效率。另外,在我看来,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配对作出的子代鸽,它们的组对不是为了出赛鸽,而是在育种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二传手”的作用。
(5)弄清回血鸽的界定和用途:回血鸽作出的方法和用途不外乎这四种配对,父女配、母子配、祖父孙女配、祖母孙子配。除此之外,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称之为近亲和远亲配。
(6)回血配对作出的子代鸽,多为基础种鸽使用。它们虽然体质较弱,身有残疾,而且有存活率低等缺点,但它们才是真正的基础种用鸽。
(7)回血鸽的组对,看似简单,但并非随意。死公式,活用法,知鸽知性,才能活学活用。
理念和悟性是决定成败的基石,操作和应用是筑就辉煌的关键,愿鸽友们开心养鸽,养出自己的成果和特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养鸽应该建立自己的主血
(08-21)
家鸽不会成为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元凶
(04-13)
眼底栉膜探秘
(02-28)
有关德国信鸽赛制和培育特点
(02-28)
伟大的罗杰·富雷卡的由来
(02-26)
郑州和平鸽舍董一峰先生访谈录
(02-17)
我的引种经历
(02-17)
賽鴿高級能量救命術 第四章
(01-30)
賽鴿高級能量救命術 第三章
(01-30)
賽鴿高級能量救命術 第二章
(01-30)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信鸽365(www.xinge365.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3
www.XinGe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 联系电话:010-59370119、56802164 传真:010-59370119
建议反馈及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