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收藏文章

鸽味觉研究(上)

时间:2013-10-29 10:05:20    来源:    发表者: 湖南星火鸽舍       阅读次数:
鸽味觉研究(上)

鸽群喂食时,投放一把由各种植物种子混合而成的混合饲料,鸽群便会争着去抢食,其中,有的鸽专门抢食大颗粒饲料,有的鸽却不分大小颗粒就近取食照单全收。待等饥饿时相一过,食槽里剩下的总是那些碎屑、小颗粒饲料,有些鸽会杀个“回马枪”,再去啄食那些剩下的细料,包括那些“休闲食品”(保健砂、小砾石、维他矿物粉之类)。而老是围着食槽转的也总就是那几羽鸽。由于各个鸽舍采取的喂饲模式不同,也就形成鸽群的不同“饲相”(或称“食相”、“吃相”)。

饱餐后如打开它们的嗉囊,可观察到每羽鸽的食谱(食料)是不尽相同的,往往十羽鸽,会有十种不同的饲料配比。而且,只要每次投喂方式相同,喂饲的是同一配方饲料,每羽鸽嗉囊里的食谱(料)变化,不会很大。每羽鸽相互之间嗉囊里的这种饲料取弃差异,会始终如一地长期存在,甚至伴随终身。我们再来仔细观察琢磨一下,鸽群在舍外活动时,尤其是在落地打野食时,它们总是喜欢东啄啄西啄啄,那么它们究竟是在寻找什么美味食品?它们究竟还需要补充哪些机体所必需的营养?人们可能还会担忧:万一不慎吃进了有毒的植物种子或对健康有害的物质怎么办?那么,它们究竟又是怎么知道哪些食物是可以啄食的?哪些东西吃了会“一命呜呼”的呢?

实际上,这些都不需要人们过于操心,它们辨别食物的本能,从祖先在原生态环境条件下就已经养成,包括那些野鸽、野鸟(野禽),它们都是在现有生态环境条件下,在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下锻炼造就的。那么,它们是依赖哪个感官来进行辨别,哪些食物是能吃的,哪些食物是有毒不能吃的?甚至还有一些“特殊食物”,竟然是有微毒的,却又是机体所必须要而不可缺少的,只能每天少量限量觅食方有益,多食贪食则有害无益;这些食源既为了维持满足生命延续的需要而觅取,却又必须避免食取过量而中毒。人们推理,其中,不可忽略首推的是它们先天遗传基因的代代传递。其次,是与种子饲料的外形、硬度、色泽、气味、口味等适口性差异相关,感官是鸽的味觉系统,它起着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

人们对于人类自己的味觉研究,是通过味觉系统来进行感悟的,研究得也最为透彻,于是就衍生出分门别类、形形色色的食品添加剂;而对于与人类较为接近的哺乳动物,如农家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禽畜)的味觉研究,应该说也是研究得较早也较为投入;而对于六禽(指雁、鹑(鹌鹑)、鷃鸟、雉、鸠、鸽)中,居于末位“鸽”的味觉研究却大为逊色。也只是在近年来,由于肉鸽养殖业的兴起,才开始有所顾及。人们之所以会对畜禽味觉的研究发生如此兴趣而进行投入,是因为养殖业丰富了我们的餐桌,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结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了较大的经济价值。相对而言,人们对于禽类味觉的研究,仍及不上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与人类比较接近,动物对于味觉的感受也易于表达,便于人们的观察理解。而对于禽类(鸡、鸽)味觉的表达和观察相对要困难得多。

笔者出于对鸽用药物剂型(主要是混饲剂、饮水剂)、鸽用保健品(饲料添加剂)和颗粒膨化饲料等产品的生产和研制开发需要,较多地接触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部分实验研究与实践探索,关注多方面文献资料综合信息,尤其是近年来,基因工程研究的投入和进展,为动物、禽(鸽)味觉系统的研究增添了不少新的篇幅,欲与鸽友共读、共享、共探、共实验、共研究,以提高现代科学养鸽水平。

鸽的味觉伴随着物种的进化,已成为对食物——饲料营养鉴定(取舍)的一种自然反应。对于探测食物基本结构中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矿物元素和某些有毒成分等都非常重要。已经认知的是,不同动物物种间的味觉系统差异,与生态环境和食物组分均密切相关。与哺乳动物相比,禽类的味蕾数量少,味觉敏锐度低。而且味觉受体基因数量似乎要更少些,如鸡(鸽)的甜味受体基因已经遗失,苦味受体谱也仅仅留下了3个。另外,鸡对食粮中辣椒素的耐受力很高,而鸽和大多数哺乳动物却并非如此。鸡(鸽)对苦味(如龙胆草、黄连等苦味剂)也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但与反刍动物相比,它们对苦味的表达却又尤为厌恶。现有证据显示,禽类(鸽)具有完善的味觉系统。其中,鸡、鸽等都具有功能性的鲜味受体,且和哺乳动物同样广泛地存在。在鸡、鸽基因组上,还出现了额外的假定味觉基因,即是大多数禽类(鸽),似乎能品尝到食粮中的钙质。

味觉基因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其受到正向选择的最鲜明特征,在动物物种(禽、鸽)的生存和适应过程中,味觉基因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次要是指味觉系统功能——营养传感器,其也揭示了食物的营养价值舍弃。如:甜味与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有关(如淀粉、糖、糖浆、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鸽并不喜欢太甜的饮水,对过浓的蜂蜜水、蜂王浆液也并不喜欢。鲜味与食粮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有关,鸽能识别一些L型氨基酸,如谷氨酸或谷氨酸钠(味精)等。苦味则可用于检测识别食粮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不少有毒植物种子含有生物碱毒——苦味)。咸味和酸味分别由其所含有的钠(咸味)和酸(酸味)所决定。此外,经典的味道如脂肪(油脂味)、钙、碳水化合物(甜味)、蛋白质(氨基酸-鲜味)和水都可能通过味觉机制被鸽所识别。

味蕾是口腔上皮组织,由上百个味觉细胞(TSCS)簇组成。哺乳动物的味蕾聚集成乳头状,分布在舌头和整个口腔。每个味蕾至少有3个不同功能的味觉细胞簇组成:Ⅰ型辨别酸味;Ⅱ型辨别甜味、鲜味和苦味;Ⅲ型传递信号给味觉神经单元。除此之外,内脏感受器(TSC)的激活也是通过味觉受体来进行感知和调节的。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毒性物质,还可在其通过消化系统时被检测出来(鸽可以将有毒食物通过呕吐排出体外),进行协调整个蠕动(通过腹泻)、反蠕动(呕吐)、减少或抑制吸收,以及通过消化腺的分泌活动、稀释来调节整个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例如,内脏感受器可以调节糖分、多肽(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而苦味感受器已被认定是非味觉组织,这可能是和胃肠蠕动和抵御机制有关。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受体,如氨基酸、脂肪酸和钙离子的感受器,在除口腔外的其他胃肠道组织,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最近有研究报道说,感受器还可在大脑的下丘脑完成(食欲)表达,其可调节葡萄糖和L-氨基酸的摄入和舍弃来保持平衡。总的来说,禽(鸡、鸽)在饥饿—饱食—饥饿—饱食,周而复始地摄入、消化、吸收、排泄循环过程中,味觉系统的调节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脊椎动物(鸽)保存了大多数味觉系统的器官和基因。鱼类、两栖动物、家禽(鸽)和哺乳动物的味道识别,是通过味觉细胞感受器来进行表达的味觉受体,即存在于舌上皮簇——味蕾细胞簇。哺乳动物是由鼓索和舌咽神经,将味道信号由口腔传递到达大脑,再反馈到喙、舌和口咽,并决定取舍。事实上,禽类(鸽)的味觉敏感度要比哺乳动物差得多,主要表现在它们的味蕾数相对较少,以及禽类(鸽)不善于咀嚼(进食过程短)和唾液的分泌量低(仅沾附于饲料颗粒种皮的表面)。

许多禽、鸽在舌背部的表面没有味觉乳头和味蕾,舌为半角质层所包裹。鸽的味蕾主要分布在上颚上皮软组织的唾液分泌腺、舌根和咽喉。然而鸟纲中,味蕾的分布和灵敏度也是可变的,由于各种禽鸟的食性和食谱组成不同,反映出禽(鸽)饲喂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如我们在初次喂给鸽膨化颗粒饲料时,并不容易被接受,待饲喂了一个时期适应习惯了之后,再喂给种子饲料时,鸽通常又会先去抢食膨化颗粒饲料。除此之外,还较典型地表现在饲喂花生(麻籽)时,在初次投喂花生时(花生衣味是涩的)它会啄啄放放,待等它们适应了之后,它们就会抢着去啄食。这些差异都集中体现在味蕾数的变化上。且味蕾数还与苦味感受器基因呈正相关。鸽的味蕾数仅56个,略高于蓝山雀(24个),低于鸡316个和鸭子375个(人有7902个、猪19904个、狗1706个)。不过在不同鸽个体和品系(赛鸽、观赏鸽和肉用鸽等)种群(鸽舍)间,也存在有一定差异。其中,难以解释和理解的是,黄豆和白豌豆同样大小,而鸽却喜欢挑豌豆吃,这可能是和黄豆的豆腥味或油脂味相关,而饲养在大豆产地区域的鸽子,却能习惯于饲喂生黄豆,且鸽的消化系统也具有后天(从雏鸽开始)养成的适应性,能抗衡黄豆中的皂甙等,吃了也不会引起呕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