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收藏文章

漫谈赛鸽育种

时间:2014-05-20 14:12:51    来源:    发表者: 陈飞鸽舍        阅读次数:
漫谈赛鸽育种

 漫谈赛鸽育种

    能较好的赛鸽,严格的说并不能称为品种。——作者 
    我所接触到的鸽棚,大多数的鸽主,缺乏明确的育种指导思想和育种理论它们通常的做法是赛绩配,或者是棚里的种鸽随机交配,作出的小鸽子打比赛试一试。这种情形之下,偶尔也能蹦出一两只入奖鸽,但多数时间默默无闻。基本谈不上育种,种鸽使用效率低下。另外原因之一,是育种工作周期相当长,在提纯工作期间,鸽棚内已提纯的鸽子中,不同辈份的鸽子同居于一棚,由于作出的子一代鸽没能全部进行试验,暂时不能淘汰,使棚内的鸽子越来越多。原因之二,棚内也确实有一批可淘汰的鸽子,又因种种原因没有淘汰,细论起来这些鸽子或许都跟成绩鸽沾亲带故,鸽主又不忍心淘汰。使面积不大的鸽棚中,多养了一群擅吃又不擅飞的‘鸡肋’,使鸽棚不堪重负,也增加了工薪鸽友的开销。还有的鸽友怕麻烦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育种工作,他们时常幻想着有那么一天,今天一组对儿,明个就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种鸽是黄金对,育出很多入奖鸽。这种短平快的奇迹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只是成功的概率太低,似乎也不比彩票中大奖容易。有的鸽友即便偶尔的在比赛中冒上一泡,但这种偶尔的成功并不能维持长久,也不能稳定的遗传,往往是昙花一现。有的鸽友为了改良自己的鸽子,花费大量钱财引进的鸽子,用引进鸽子与自家的鸽子交配,在多数情况下,产生的鸽子既不像本棚的鸽子,又不如引进的鸽子。正如岩田老先生讲的一样,从‘改良始、改差终’。 
    鸽友们如果愿意改变上述状况,那就应该了解一些育种理论,用育种理论指导自己的育种实践,争取作出优秀的赛鸽,在日后的激烈赛事中占据一席之地。 
下面和鸽友们共同探讨一些育种常识。 
    育种理论是研究怎样从遗传的角度上来改良种鸽,并且根据我们的实际赛飞需要来选育种鸽。因此需要我们对种鸽的选育要有明确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应包括将来参加比赛的鸽子要有一定的飞行速度和飞行耐力,并且能够迅速的恢复体能及飞行过程中具有顽强的精神等,并使赛鸽充分发挥出种鸽的优势特点。 
    关于鸽子育种问题,从理论上讲,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选种;②选配;③品系繁育(主要是提纯过程);④杂交改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种鸽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性状,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育种策略和育种方法,以期得到最佳的黄金配对。 
    纵观动物遗传育种的发展过程,遗传育种经历了从低到高几个不同阶段。这其中包括使用常规育种方法,进而发展到使用数量性状遗传方法、再到应用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前两种方法是建立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之上,把基因的作用当作一个主体来考虑。依照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指导实践,首先要提纯品系,然后有目的地杂交。为了证明做出的鸽子所携带的基因类型,再运用测交的方法来确定基因型和表现型。同时也利用表型的选择及家系的系谱,共同完成育种工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动物的遗传育种已经进入到分子育种时代,并将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方法使用到动物育种实践中。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克隆技术。什么是克隆技术,所谓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受精过程而获得新个体的一种方法(实质为复制过程)。近年来报道最多的是克隆哺乳动物。从克隆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可分为主要两个方面:①哺乳动物胚胎细胞克隆,②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 
    英国科学家在1997年2月,通过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世界上第一只叫多莉的克隆羊,这一科技成果标志着在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动物细胞克隆技术必能加速动物育种进程。克隆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利用不同品种中优良动物的细胞克隆出与供体相同的动物,从而克服在自然环境下,育种工作中所受到的繁殖周期和数量的限制,使育种年限大大缩短。例如我们使用某次大奖赛的冠军鸽进行克隆,那么我可以得到一批与冠军鸽基因相同的复制品。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那赛鸽的竞翔也就失去了乐趣和应有的味道,多数赛事只能被具有克隆技术的鸽友把握。这时我们只能说:不是在比赛鸽子,而是在比赛生物技术。其实克隆技术不是鸽友们都能掌握的,既使能够克隆,也必将会有许多未知的缺陷出现。另外,你克隆的冠军鸽,当它参加不同的赛线进行比赛时,由于时间、地点、气候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它能否再获冠军还值得考虑。我们养鸽人的养鸽乐趣在于一定的不可知性、偶然性,更寄希望于突然的惊喜,否则将会失去竞翔的乐趣。 
    广大的鸽友都曾有过赛鸽入围或拿过好名次的经历,鸽友们有没有想过,用这些获奖鸽作为种鸽进行一次育种尝试,看一看能否把获奖鸽的优势保持下去,并以此类鸽子当作基础种鸽进行育种试验。育种的方法很多,只向鸽友介绍其中的几种提纯方法。 
    一、系祖建系法 
    当你的鸽棚内涌现出一只出类拔萃的雄鸽或者雌鸽时,那你就可以采用系祖建系法。应用系祖建系法纯化本棚的鸽子时,应该注意两点:1、当做系祖使用的种鸽必须有稳定的遗传,2、其它次要特征如羽毛、骨架、肌肉等都应该符合标准。(我个人认为:成绩应当是考虑的第一因素,至于外观标准则是相对的)因为十全十美的鸽子是没有的。我们可以容许种鸽在次要性状上有一些缺陷,但这种缺陷不能影响主要性状,更不能影响竞翔性能。用通俗点的话说:只要没有大毛病就可以使用。例如日本著名养鸽家岩田诚三先生,他最初培育‘岩田系’时,就发现过这样一种情况,当时种鸽育出的小鸽子竞翔能力很强,经常获得高位奖,唯一的缺点是鸽子的骨架不太理想。于是岩田诚三先生使用了许多组对方法,力求改变这一不良性状,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被改良的小鸽子当它的骨架符合要求了,竞翔性能又变差了,权衡利弊,岩田老先生最后只好作罢。分析这种情况,岩田鸽很有可能是连锁遗传,‘岩田系’的鸽子决定竞翔性状的基因与决定骨架性状的基因有连锁的关系,要想通过育种的方法解开连锁关系的可能性仅有百分之几。 
    当我们采用系祖建系法选出的种鸽或系祖时,可以不对种鸽的竞翔能力有过高的要求,但至少应该具备与亲本相关的好血统。好的种鸽不一定是好的赛鸽,那种既能放飞又能做种的双料超级种鸽确实难求。我所见过的种鸽当中,它们有的飞得并不快,但其做种价值更胜一筹。其实对种鸽来讲,只要种鸽能把本身所携带的优良性状遗传给下一代,也就够了。 
    选好种鸽以后,一定要充分使用。在种鸽的配对问题上,可以采用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尽量多作出一些鸽子。给种鸽选配鸽子时,建议首先选用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同质鸽,(下一小节介绍同质鸽)如果缺乏同质鸽,再考虑使用异质鸽。作出的鸽子必须经过日后放飞及外观上的筛选,留下具有种鸽特点的后代继续使用。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应用作出的子代继续繁殖,至于是采用近交繁殖还是远交繁殖,这两种做法都有成功的案例,请鸽友们自行选择。需要强调的是: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提纯能否获得成功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朝这个方向走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是不用质疑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胜利就在前面。 
什么叫同质鸽 
    如果两只种鸽个体品质相同或者相似就可认为同质。具体的说:那些在外观上一致,如:羽毛的质量、羽色、龙骨的高低及眼砂的颜色和深浅、竞翔性能方面是高速型的,还是耐力型的,让这些品质相似的优秀公、母鸽交配,称同质配 。其目的在于获得与双亲品质相似的后代,以巩固和加强它们的优良性状。同质选配的作用主要是巩固种鸽的优良性状,增加基因纯合型的数量,有利于稳定的遗传。 
什么叫异质鸽 
   异质,可以理解为两只鸽子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异质选配:也就是鸽友们常说的差异配。挑选那些在外观、骨架、眼砂上不同的优秀公、母鸽交配。例如:长配短、砂配黄、高龙骨配低龙骨及速度型的配耐力型的等。使那些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公母鸽交配,结合不同优点,获得具有双亲优良品质的后代。 
异质选配的作用在于通过基因重组、综合双亲的优点来提高某些个体后代的品质,使子代鸽具有种鸽中双亲的优良性状。遗传育种理论指出:只要两个亲本存在着某些相对性状的差异,并且差异越大,育出子代鸽的杂合程度就越高,杂种的优势就越发的明显,当我们达到目的后,即获得杂交优势后应及时转入同质选配加以固定。 
    使用系祖建系法,我们认为:这种育种方法的核心是围绕着一只优秀种鸽及后代做足文章。 
下面向鸽友们介绍我与我市朝阳区鸽友宋爱林先生合作的一次成功经验: 
①我们用宋爱林先生棚内的一只狄尔巴血统的雄鸽分别配了三只雌鸽,作出一批同父异母的子一代鸽。 
②从子一代鸽当中挑出一只与种雄鸽外观相似的小雄鸽,分别配两只半同胞姐妹,(同父异母、子代鸽近亲系数12.5%)作出子二代鸽。 
③接着又从子二代鸽中选出一只灰雌鸽,(这只灰雌鸽放过两次500KM没有入围)配一只灰色雄 台鸽,(转入杂交)作出一批小鸽。经放飞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其中一只灰雄鸽获得北京市特比环33名,第二年又获得我市崇文区700KM第三名及500KM亚军的好成绩,平辈鸽参加其它场次的比赛也有不俗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只雨点雄鸽放飞六次有五次入围高位奖。并且这只灰雌鸽的其它子代,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也有发挥。 
④后来我们用亚军鸽回血,又获得另一只灰雌鸽(留种未放),将这只灰雌鸽配一只含有杨龚多拉斯血统的灰雄鸽,作出的一只灰色的子代鸽,曾获得我市东城区500KM大奖赛冠军。这只冠军鸽的平辈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也有上佳的表现。当我们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时,由于宋先生家面临拆迁,这路鸽子的育种工作只能停止,很遗憾,还有后续工作无法继续。 
下面的血统表1是这次合作的全部育种过程。 
    二、闭锁群育种方法 
    另一种提纯方法称闭锁群育种方法(也称继代选育法)。这种选育方法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外把此项方法应用于猪的选育。后来扩展到禽类育种。传统的闭锁群选育法主要做法是:当你的鸽棚内断续的出现获奖鸽时,只是不连续获奖时,就可以选择棚内一定数量的鸽子组成原始的基础群(最好都有血缘关系)。我个人做法:尽量多选几种组合方式、多选几种配对,形成基础群,实行闭锁繁育。 
    从理论上讲,整个闭锁育成过程中,暂时不再引进外品系的鸽子。目的是尽快使鸽群内鸽子近交系数逐代上升,促使鸽群内基因逐步纯合。另外该理论还要求:群内尽量避开全同胞交配,其它的鸽子随机选配,争取得到具有纯合基因的优良个体。与此同时发现不良个体或与不良个体相关的鸽子如数淘汰。用这种方法选育几代后,当种鸽遗传性能相对稳定时,(这里指的是赛鸽的归巢性能和外观等性状达到要求时)这时就可以认为选育的目的基本实现,即育种获得成功。 
当这种选育法广泛应用时期,数量性状遗传在育种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量遗传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动物的育种工作,使品系的培养迅速加快。数量性状遗传的理论、使用方法及优缺点,以后再谈。 
    使用闭锁育种方法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相当明显,原因是:当我们使用这种选育法的过程中,由于长时期的封闭繁育,其结果可能是:育出的鸽子已不能适应当前赛鸽快速发展的形势。按照这种传统的选育方法,一旦组建成基础群后,理论上一般要求闭锁8~10年。所选性状的遗传进展十分缓慢。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棚中的鸽子一定是最好的,况且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十分困难。既然你所使用的不是最好的鸽子,待到8~10年后,你的鸽群遗传基础已经必然落后于其它鸽群了。(缺点之一:育种周期长)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花费巨大,并且在一个时期内可能无成绩。 
    当前,国内一些有经济实力的鸽友,从国外名家引进种鸽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如果把这些优秀种鸽放置一边,长期闭锁自己的鸽群,关门搞选育,其结果是:自己的鸽群与同行的鸽群比较起来一定会有较大差距。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些鸽友一旦飞出好成绩,就觉得自己的鸽子不能和别人的掺和,同时也不再引进鸽子。于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做法不论是主观的还是下意识的,仿佛早晚都是某些鸽友要走的一条路,它像是一种经历,又像是一种传统,似乎是挡在鸽友们面前一条很难逾越的鸿沟,桎梏着鸽友们的发展,使优秀种鸽难以交流。分析原因,从某种角度上讲,有的鸽友心胸不是很开阔,生怕种鸽交流后,其他鸽友拥有了我棚鸽子优秀血统后,在日后的竞翔中超过自己。愿意把自己棚中最好的鸽子支援给别人的鸽友较少。这种情况妨碍了优秀种鸽的交流、推广、使用。这种试图垄断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细想起来也是不可能垄断的,天下名鸽有的是。国外鸽友有句名言:把好鸽子给别人,把最好的留给自己。就这样,鸽友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着自我封闭的育种模式,这其中有少数鸽友的确成功了,但更多的鸽友饱尝失败的痛苦。 
    成功的范例当数詹森家族,众所周知,比利时詹森家族就是长期封闭育种成功的一例。据说几十年间他们只引进了一只含有50%华普利血统的鸽子。由此可以推断出,詹森鸽的近亲系数一定是很高的。事实证明,当众多的国外鸽友引进詹森鸽后,与自己本棚的鸽子杂交,育出了世界级的名鸽。国内鸽友使用了詹森鸽后也育出了非常优秀的赛鸽。原因很简单,第一,詹森鸽品种好、纯度高,遗传相对稳定。第二,杂交产生优势。与此相反,那些不再引进鸽子的朋友,自己把自家的鸽棚封闭起来,使本棚中鸽子的近亲系数不断提高,当近亲系数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品种的退化,加之不少鸽友缺乏严格的选择,最终导致鸽子飞翔性能退化,造成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想飞出成绩都很难。(近交到一定世代数性能也会相对稳定)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继代选育法中极力避开全同胞交配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在品系的育种过程中完全排斥近交是不理智的,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才能做到扬利避害。国内外大量的育种实践表明:当你在鸽棚内采用近交的方法育种时,只要把鸽群近交系数控制在12.5%水平以下,就可以了。这样既有利于加快基因纯合,又不会带来过度近交产生的衰退。例如:可以使用祖孙配、半同胞交配,如: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又如叔侄配、姑侄配等等。 
    我在鸽刊上读过一篇高俊华先生撰写的文章,文章详细的阐述了G绛的育种过程,根据高先生的育种经验,在G绛的育种过程中,高先生也曾使用过极度近交,但由于衰退过快和过于严重,只得放弃近交法,后转为远亲交配,并且取得成功。高先生的做法值得大家一学。另外高先生通过与鸽友合养同一品系的鸽子,很好的解决了近亲提纯过程中,大量鸽子的安置问题。众多鸽友合养一系鸽子时,鸽友们的种鸽可以相互交流,这样既增加优秀种鸽的使用效率,又有利于一系内鸽子的纯化。高先生的赛鸽育种经验有两点:1,不采用极端近亲交配;2,对鸽群不完全封闭。 
    继代选育法中,采用随机选配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果是两只优势互补的鸽子自动组合还好,假如两只缺点很突出的鸽子配在一起,它们所产生的后代就不得而知了,这将浪费鸽友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我们都知道选种和选配是育种工作中两个重要的关键环节。选种的目的就是要选留那些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选配:是将所选出的、携带有优秀基因的种鸽进行科学组合,尽量使优良性状互补,并遗传给后代。我们的育种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请指正。(缺点之三,随机交配目的不明确) 
介绍一例国外育种经验,请看:‘军校生、王子、少年者、白头’均来自于同一对种鸽,那就是种雄鸽‘老凡登布希’B67-6729926dcw与雌鸽‘灰詹森’B66-6122023B的完美组合。 
    三、近交法(请注意:近交 不是自交也不等于自交) 
    鸽友们一旦有了一对相互配合的鸽子,总是希望能把种鸽的优良特征遗传下去,育出更多的优秀赛鸽。怎样才能实现鸽友的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我们采取近亲提纯和杂交育种的一系列方法。我们知道鸽子是有性繁殖的,在这种情况下繁殖,种鸽的纯度对幼鸽的影响很大,为了使种鸽的优良性状尽可能的遗传下去,所以有了近亲繁殖。通过近交提纯,并且用近交提纯后的鸽子转而杂交,从理论上讲能够作出优秀赛鸽。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使用近交法以前,鸽主,要清楚本棚鸽子的优缺点或者某些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近亲繁殖。以上介绍的是采用近交法对鸽子提纯,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有血缘关系的鸽子间相互交配。包括:全同胞交配、半同胞交配、表兄妹间交配和亲子交配等。经过几代近亲交配,具体的说要连续进行3~5代的近亲交配,才能基本上实现某些基因纯合。在此过程中由于连续的近亲交配,常会导致其后代生活力、竞翔能力显著下降,也就是常说的近亲衰退。所以在近亲提纯时还需进行严格地筛选,当近交系数达到37-50%时,(全同胞交配两至三代)就可以认为育成了纯系(相对的)。 
    我们知道地球上大多数动植物是进行有性繁殖的。在这个繁殖过程当中近交和杂交的遗传效应有着明显的不同。近亲繁殖也称近交,以鸽子为例,它表示在赛鸽育种的过程当中,始终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只不过所使用的对象及它们的亲缘系数可能有所不同。 
    坚持使用这种方法,能将原本处于杂合状态的基因得到纯和,从而提高遗传的稳定性。再经过复壮,使作出的赛鸽在比赛当中代代都取得好成绩,这才是我们育种的目的。当我们对种鸽近亲提纯后,我们得到了一些基因纯合的种鸽,通过与不同血源的鸽子杂交,作出的幼鸽更容易饲养、更利于竞翔、并且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提纯过程当中,一些有害的基因同样也得到纯合,它们的纯合,往往又会造成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要求鸽友们一定要加大选择力度,无情的淘汰那些有明显缺陷的鸽子。 
    近交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的方面,近交产生的后代纯合性高,优良性状遗传比较一致,因此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优秀赛鸽。不利的方面是近交衰退,具体表现为近交产生的后代生活力下降,生命力极低,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差,甚至出现某些畸形鸽。因此,如果不是为了育种,自然还是采用杂交的方法更安全。 
    在这方面我的体会颇多,我曾经利用全同胞鸽子交配提纯,几乎没有成功过。前几次作出的小鸽子,几乎都是存活六十多天后相继死去,偶尔活下来的少数小鸽子,衰退极其严重,有歪嘴的、歪龙骨的、瞎眼睛的,并且个体没有斑鸠大。后来改用其它提纯方式,获得了成功。目前我经常使用的育种方式,以半同胞提纯法为多。近亲系数控制在12.5%。偶尔也使用回交的方法,但不经常使用。应用近交法一旦成功,作出的鸽子就相当好玩。记得有一次,我用近交转杂交的作出的鸽子参加区里700KM比赛,前100名中,我有四羽赛鸽入围。需要告诉大家,使用近交提纯的方法育种不是万能的,当你下决心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那就是随时可能遇到失败。并且失败的经历远远大于成功的次数。一旦你获得成功,也能够让你玩上几年。 
    鸽子的近交提纯,有时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近交衰退,但鸽友们不要一提到近交就谈虎色变,一看到近交产生的衰退就不知所措。其实,近交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导致近交衰退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那一面。运用提纯手段,它能加速鸽群当中优良基因的纯合。使优良的性状遗传更加稳定。在育种过程中适当运用近交手段,目的是促进基因由杂合状态向纯合状态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随着优良基因的不断纯合,不良基因也随之纯合。优良基因使鸽群的遗传素质提高,不良的基因导致近交衰退。这种近交效应,使近交过程中两个方面性都得到明显表现。因此必须强调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选择,及时淘汰不良特征的鸽子。 
请看欧洲养鸽名家乔治波里的杰作,堪称是近交育种的典范。 
    关于种鸽提纯问题。 
    由于近亲繁殖能较快的使遗传基因纯合,遗传基因越是纯合,遗传的显现性也就愈强。我们提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稳定的遗传。并且通过有目的组合取得更好的杂交优势。从遗传的角度上看,杂交优势来源于等位基因间的显性效应,遗传理论指出,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也许不止一对,这些基因能产生相同效应,并且因为基因重组,而产生了加性效应。(这也是鸽友们常说的种鸽合配)从理论上讲,杂交的平均优势率能提高约为10%。当我们把提纯后的种鸽转入杂交时,就更能体会到基因的加性效应有多么重要。种鸽的纯度对提高杂交优势的效果是明确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鸽子育种目的,是为了提高原有优秀种鸽的遗传性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纯,使其因血统纯度得到提高而带来更高的遗传稳定和杂交优势。如果是普通的菜鸟,不论其提纯后的近亲系数是多少,其优质基因总效应仍然是很低的。因此,不用幻想,你使用提纯过的菜鸟能给你带来什么惊喜。另外也不要进入纯度越高就越好的误区,因为纯是相对的。在鸽子的育种过程中,种鸽好用就表明达到目的了。当然,在种鸽群体中,保持种鸽具有一定的纯合度也是十分必要的。我的体会 ,在种鸽的提纯过程中,只要达到选育目的,就要停下来,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更纯。这样可以减少提纯鸽子的数量,使不大的鸽棚内不至于过分拥挤。 
    最后我想说,鸽子的育种工作,没有必要一定要遵守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必去理会它的近亲系数是多少,种鸽的纯度又如何。我的做法是一边提纯,一边杂交试验。一旦试验成功,立即横交固定。借用小平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能捉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育种的目的是为了作出优秀的赛鸽,只要能作出好赛鸽,那它就是好种鸽。同时我要对鸽友们说,育种理论一定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绝不能生搬硬套。有些育种方法绝大多数的鸽友做不到。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简化,当然育种效果也会因此打折扣,此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另一个体会是近交育出的鸽子允许体型稍差,一旦转入杂交,所使用的外血鸽子体型一定要够标准。所谓标准,就是要符合本品系的特点,一个品系的鸽子一个样,绝不能千篇一律。体型是除血统以外,能影响鸽子飞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鸽子改良时所需要考虑的主要性状,我认为首先是归巢率,第二是飞速,一羽找不到家的鸽子,飞得再快也没用。作出的实验鸽,必须通过放飞进行选择。 
需要再一次说明的是近亲繁殖并不能起到对鸽子的改良作用,它只能保持和发扬该血统的优点和缺点。 
    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在近亲繁殖过程中如果发现该血统的多数鸽子存在同一个缺点时,这个缺点可能就是本血统中长期存在的。例如龙骨偏低,或者体型偏小,或者存在其它缺陷令鸽友不满意。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使用近亲繁殖的方法,这时近亲繁殖只能使缺点越来越明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只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引进杂交,来改良这些缺陷。 
    在种鸽近亲繁殖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也是需特别注意的。那就是需要鸽友下狠心的淘汰劣者的,因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在有的时候,使用全同胞组合作出有缺陷的鸽子是远大于无缺陷鸽子的。我个人的经验,在这些有缺陷的鸽子当中,只要是这些缺陷不过分,倘若它的生理反应正常。这只鸽子便可以留下来,做种试一试,也许会有收获。例如我曾经有过一只回血的台鸽,这只回血鸽的缺陷比较多,极端瘦弱,只有几两重。又带有影响生活能力的缺陷,像歪嘴、并且歪得相当厉害,以至于我每个月给它修一次嘴,否则它就不能吃食。就这样的鸽子也给我作出不少好赛鸽。 
    运用遗传育种理论指导鸽子的育种工作,应当说成功与失败的机遇并存。育种理论在鸽子的育种过程当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绝不能保证每次培育都能成功。鸽子的育种工作可能比起其它物种的育种工作更难,这种困难不只是难在技术上,而且也难在客观条件上。一家一户式的饲养模式,没有规模,制约鸽群发展的数量。其次多数的鸽友在财力与精力上也不能无限制的投入。由于养鸽只是一种个人爱好,经济效益很低,大多数的科研部门对此没有兴趣。针对赛鸽遗传育种理论的著作更少,这也制约着鸽子的育种工作。从目前的鸽子育种现状来看,偶然和运气成分占了很大部分。鸽子育种这条路尽管很难走,但也不是没有希望,只有不走,才彻底的没有希望。只要鸽友们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