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鸽感悟

遗传学研究的艰难历程(《天使之谜》连载之一)

时间:2011-05-26 11:28:25    来源:迦南鸽苑    发表者: 迦南鸽苑       阅读次数:
遗传学研究的艰难历程(《天使之谜》连载之一)

    开天辟地以来,人类不断进步,并且较早的由渔猎生活向种养生活过渡,进入种养生活之后,人类便开始了养鸽活动。

    在人类长期饲养、繁殖和役用鸽子的过程中,人们观察到,鸽子的体征变化和飞翔表现是有规律的,但是具体是什么规律就说不清楚了。

    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经过选择和定向培育,使他们形成一些新的品种,但是,对于这些新品种形成的原理、所需的时间以及如何掌握这些规律,人们就搞不清楚了。

    不知何时,人们发明了鸽子的竞翔比赛。同样,人们再一次感觉到了鸽子的这种行为能力的比赛仍然是有规律的。我们感觉有四,一是有些鸽子在放飞比赛中总能先飞回自己的巢穴,它的子孙也会表现出这种意识和能力,父子双双把家还,子父双强;二是有些则相反,父子双双把家丢,子父双弱;三是一边倒,父强子弱;四也是一边倒,反过来,子强父弱。人们要想摸清这些规律,着实令人伤神和无奈。可是,科学家们并不体谅养鸽爱好者的急切求知的心情,他们做了不少研究,却没有就此作出直接解释。把这样的高级难题留给我们广大养鸽爱好者们去探索,真是令人伤透了脑筋。

    于是众说纷纭,各家学说各持己见,一个不服一个,但是谁也没有给出一个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答案!

    看来,鸽子的问题一时还搞不清楚,比赛还在进行,内心燃烧的力争获得优异成绩抓住成名机会的火焰却还在熊熊燃烧。怎么办?根据“龙生龙、凤生凤”,“好种出好苗”的常识,养鸽发烧友们不惜血本买种鸽,而且有自己的小算盘,鸽子是具有繁殖能力的生物,一羽品质优秀的鸽子,如果一代代繁殖下去,代代均有出色的表现,这样不断获胜,又以同样的出售,名利双收,永无止境,到底是谁傻呢?--!从这种逻辑思维中来推断,了解各种疑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代代向下传的学问!花大价钱买鸽子,就是买遗传种源。

    遗传学是我们了解鸽子、养好鸽子的基本点。遗传学是揭示鸽子奥秘的的金钥匙,是解决鸽子所有疑难问题的希望之光。

    一、 泛生论

    咱们人类通过自身的繁衍以及其他生物的繁衍,极容易观察到猫生猫,狗生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一些“遗传”事实。对此,我们先人概括出“龙生龙,凤生凤”,这一观念在人类中流传甚久,影响甚深。于是,我们有些鸽友把“龙生龙、凤生凤”当成了遗传学的一条定律①。

    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宇宙形成和生物繁殖等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子女酷似双亲,是因为精液来自人体的各个部分。他的这一论点,由于以人为例泛指生物繁殖的道理,后来被人们称为泛生论。这一观点较之“龙生龙,凤生凤”前进一步,它带有性关系的实际情况,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长达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认为泛生论就是遗传学。

    19世纪初,拉马克(Jean Baptiste Lemarck,1744~1829)进一步发展泛生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的变异,就像运动员的肌肉,是通过许多代的积累获得的,“用进废退”是生物体发生了变化,这类变化可以传给下一代,这种长期变化的结果,导致了生物的变异。

    我们从拉马克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泛生论又成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拉马克发展了泛生论。

    二、 进化论

    没有宇宙,就没有地球,没有地球,便没有地球上的生物。绚丽多彩的地球是形形色色的生物点缀而成的。由于我们人类在生物进化中排在最后,所以我们最初并不知道它的形成存在着时间顺序。

    距今46亿至48亿年前,原生物在地球上出现。至此,地球上有了生命。

    距今25亿年左右,地球上出现了早期动物。动物和植物开始分向发展。

    距今4亿至6亿年左右,海洋里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并且,以后形成比较复杂的海洋脊椎动物--鱼类。

    大约在3亿年前,海洋动物向陆地发展,形成两栖动物。

    大约在2亿年前,陆地上的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并有爬行动物分枝,出现鸟类。

    大约在6千万年至7千万年前,哺乳动物诞生。

    大约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我们人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

    这是人类根据同位素年代测量方法得出的结论。对于地球上生物物种出现的年代不同,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作了一些化石保存和记录。到了19世纪中叶,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就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前人的纪录,写出了它的不朽之作《物种起源》。

    在《物种起源》这本书中,达尔文特别以家鸽的品种繁殖为例,肯定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等问题。但是,生物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变异和怎样发生变异呢?达尔文在学说中表示,仍然弄不清楚。

    同时,达尔文在书中继续使用“用进废退”的观点,并且提出了生物的生存竞争问题,是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适者生存”保留下来的。当然,这种“适者生存”也可以证明生物对自然环境变化存在的适应。

    三、 孟德尔遗传理论

    人类通过切实努力之后才会知道,以抽象的思维分析人们看到的自然现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我们人类往往观察到诸如猫生猫、狗生狗、鸽子育小鸽子等特别多的遗传现象。这些现象也可以说是生物繁殖的一种规律②。注意,这种规律是我们的感性认识,经验结论,没有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这些规律和苹果落地、树叶落地的物理现象一样,都是些自然现象。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运用抽象思维从苹果落地这一自然规律中分析概括出万有引力定律!因此,苹果落地、树叶落地不是物理学定律,而只是物理现象或物理学规律;那么,我们看到的如“龙生龙、凤生风”等生物繁殖现象,就不是遗传学定律,而是生物遗传的普遍规律。

    前面,我们曾多次谈到生物的变异③问题。事实上,从前面人类根据同位素年代测量方法得出的结论来看,我们人类在生物进化中处于最后阶段的。而且,由于人的个体生命的短暂,谁也没有机会看到物种之间所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生物变异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人类根据生物现存情况推断的。就生物的变异来讲,拉马克和达尔文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归咎于生物的生存竞争和“用进废退”也是推断的。这种推断不是经过科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而是观察结论。

    在泛生论和进化论中,谁都承认生物遗传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都承认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他们是把遗传和变异作为生物的两大问题加以讨论的。这样的讨论是触及不到遗产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生物实践本身告诉我们,生物的变异现象是在生物自身的遗传中进行的。生物在遗传中发生变异看上去没有规律,实际上却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有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有时序地累加发生。生物变异的这些规律无法完全以“用进废退”和“生存竞争”加以解释,因为我们人类对生物的“生存竞争”和“用进废退”规律本身原因还没有搞清楚,在没有搞清楚该规律本身原因之前,就引出具有该规律的结果,是不合乎逻辑的。

    当然,真正研究生物在遗传中发生变异的原因还为时尚早。大体来讲,它是和物质、物质运动有关的,生物体主要有碳、氢、氮、氧、硫、酸等几种化学元素组成,与这几种原子的运动也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人类还远没有弄清楚,只能做一些推测。此外,地球环绕太阳进行椭圆形运动和自转,即使地球处于有规律的运动中,又使地球从太阳那里得到的能量不一致,地球上有四季之分,有白昼之别,有冷暖之异。这些情况都是具有规律性的和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研究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所不能忽视的。

    前面,我们说明了“龙生龙、凤生凤”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是遗传学,继而又说明了泛生论和进化论都没有触及遗传学。那么,究竟什么是遗传学呢?遗传学究竟又是怎样的一门自然科学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苹果落地,太阳、月亮不落地,以及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来分析。如果我们意识到,“龙生龙、凤生凤”说的是鸽子育出小鸽子,和鸽子的飞翔是两码事,并且能从这种好种出好苗和好种不出好苗的比较中找到它的原因和计算出它们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遗传学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达尔文在写他的不朽之作《物种起源》时,还有一位学者正在做着另一项工作。这位学者就是奥地利的古斯坦南修道院的修士孟德尔(Gregor Mendel,1822-1884)。孟德尔在修道院里种豌豆,他把光皮圆粒的豌豆和皱皮长粒的豌豆进行杂交,杂交的结果,产生的豌豆都是光皮圆粒的。这一现象是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把所得的杂交种耔(光皮圆粒)又种了下去。结果,产出来的豌豆既有光皮圆粒的,又有皱皮长粒的。按照人们的常规想象,光皮圆粒的豌豆和皱皮长粒的杂交,产生的种子应该是两者兼具的,或居于两者中间的,可是试验结果则不是这样,而是另随一方,把只随一方的杂交种种下去,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观点,应该只产出光皮圆粒的种子。可是,不是,又发生了分化。于是,孟德尔为此反复种了10年,并年年统计产生的数据。这样经过10年积累的资料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物的任何一个形状都是由2个因子(后来被国际会议正式定名为‘基因’)控制的,因子的一方来自父本,因子的另一方来自母本,呈1:1的关系。因子的一方对因子的另一方呈显性,既表现型。因子的另一方呈隐性”。此外,孟德尔第一定律(又叫独立分离率)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又叫自由组合率)。这些理论,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会反复提及和反复阐释的。

    孟德尔的理论和他发现的2条定律,把形状和因子这样抽象的概念都结合起来了,运用到生物学上,确实为生物的研究找到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虽然这一方法较难理解。如果我们能孟德尔的定律去分析生物学中的一些现象,便可以发现,生物的许多表现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样的规律解释生物的表现也是最可靠的。这些理论也适用于我们人类对鸽子的研究!(本文在我杂志发表的时候有改动)

    注释:

    ①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②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③变异: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者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天使之谜》连载之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