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育种是一个既热门又严肃的话题,而信鸽育种工程更是一个既深远又漫长的艰难过程!因而,用一句“任重道远”来概述信鸽育种工作也就再贴切不过了。与此同时,从事信鸽育种者无疑彰显其沉稳心态和实际养鸽技能的高超境界!因为凡其心理浮躁和鸽学知识平庸者是不会也不宜在信鸽育种这条繁复曲折而又结果莫测的暗河中探险,正所谓“不是智者不育种”就是一个见证。
纵观弛名世界鸽坛的诸多大铭鸽,可以说极少属于冠军父配冠军母就轻易诞生出世,之后,再采用父配女,母配子或者几轮简单的祖孙配,兄弟姐妹配育出的近亲后代就是绝对的“钻石种鸽”,继尔再随便与一羽血统纯正,品种优良,赛绩不凡的异血鸽一杂交便OK了。如果信鸽育种确实这么简捷易行的话,恐怕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以上的鸽友都能育出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019”、“小火箭”、“晚生汤姆”、“小迪迪”、“年青艺术家”了……
实际上,咱们大部分鸽友都在以专业的姿态和业余的本能染指着信鸽育种方面的事务,只不过有些鸽友是出于一种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觉行力,而有些鸽友纯属既无目标又无细则准备的不自觉行为,前者是主动性走信鸽育种之路,后者却是被动性趟信鸽育种之河,这两种不同的信鸽育种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具体体现在:前者是从自己棚中飞出了最佳成绩的名系血统鸽子上着手,按正规的信鸽育种“套路”进行一系列有条不紊地实施既定的方案,旨在全面提升鸽群的整体品质,达到既能够在某优势性能方面的优势得以稳定的最终目的。而后者尽管同样也是拿本棚的优秀成绩鸽为母本,但对此个体本身的背景,即血统、底细及上代鸽的全面状况不甚深究,当然更不考虑有没有育种的价值问题,其育种过程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自始至终完全本着一种以该羽成绩优异鸽为中心点,涉及范围最多是上至父母辈、下至儿女辈,然后便开始所谓的“育种”,其实施过程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也不用考虑全棚实力将会发展成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对于这样粗糙肤浅的“育种”工作,说白了,压根就谈不上育种艺术,充其量只能算上简单的回血罢了,完全抱着“此路鸽在今后的赛场上只要能飞个大概差不多的水平就足矣”的狭隘心理大搞盲目回交游戏。不过,就算是这样所谓的“育种”,咱们按道理来说也不该评三点四的,反而应该对其探索的精神大加鼓励。毕竟,唯有育种才是稳根固本之硬道理嘛!更何况有谁不想让飞出了辉煌成绩的虎门悍将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揽金夺银抢大奖的超强实力,能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儿女子孙呢?要达到这个目的,育种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此也就造成了当今泱泱鸽坛上“内行育种,外行亦育种”的热闹景象!再说了,搞信鸽育种再怎么难,也不能难过像搞“神舟飞船”吧!所以就不能排除极少部分情性极高的“天才型”鸽友仅凭丰富而又独特的实际经验育出竞翔性能不凡或者遗传性能超俗的鸽系来。在这番作为上,我国铭系“吴淞鸽”的培育者汪顺兴前辈不失为一个成功典范!说到这里顺便插一句:我国目前之所以只能扮演着一个养鸽大国而不是强国角色的根本原因就是完全依靠大批量引进外国的高档次名系鸽来参赛,没有像汪老宗师那样致力于培育中国品种鸽的人。当然,在信鸽育种技能方面,能够达到汪顺兴那种悟性的人更是鲜见!
在芸芸鸽友当中,信鸽育种工程的实施并不是人人都具有高人一等的经验可讲,也不是人人都有极高的悟性、更不是人人皆为“天才型”育种家,说句不中听的话,有相当多的鸽友既便是赛出了显赫成绩,却未必能够弄明白其成功的“玄机”缘于哪一方面、哪个环节。
“种、养、训”尽管是人人皆知、个个会讲的“鸽经”,但养鸽套路环节颇为繁复,其包含的内容涉及广泛,仅有“种、养、训”为取得成功的砝码远远不够,就拿2011年秋季笔者身边一位在某公棚飞了个“鸽王”成绩的养鸽新手作为实例,该鸽友刚刚学养鸽,其他二位老鸽友每人处理了一羽“天落鸟”给他,回去一配就出了个公棚“鸽王”。有谁能告诉笔者何为“种、养、训”?而对于“种、养、训”是资深鸽友在说,新鸽友也在说,但对其中更深层更潜在的含义参悟得怎么样?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这只能是一种悲哀!
信鸽育种,凭借生物遗传方面的专业知识指导“实际育种操作章法”自然是内家行为,起步高、路子正、过程顺,一句话:正规、正统、正宗。但也不是没有任何问题存在。皆因为信鸽的基因遗传形式呈复杂而多变,纯属不固定态势,因此,在进行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依照固定的书本理论专业知识生搬硬套,应该本着科学的遗传专业理论和实施当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而作出具体应变相结合更为实际。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论点:现在国内不少鸽友公开提出“育种应该从一羽超级雄性鸽为根基”,理由是:雄鸽是保证其后代群体品质的“守门员”。认为,雄鸽对后代产生的影响作用既对儿子又对女儿,属于双重影响效果,而无论怎样出类拔萃的雌鸽却只能单方面的影响儿子。然而,另外一些鸽友,尤其是外国一些名流旗帜鲜明地认同雌鸽的遗传作用远远大于雄鸽。这样的话,由于认识上的不同而造成了双方在选留下代种鸽的性别上的不同。
本来,二者的认识和选留压根就没有一个孰是孰非,实际上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其根本结症只能归属于双方共同犯了一个片面理解遗传形式的错误。有例为证,笔者棚中有一对所谓的“黄金配对”种鸽,雄为砂眼灰,因为是极度近亲、所以从未放过一步路,母为黄眼灰的白腰白眉,当地协会五百公里第八名,它们作出的一个儿子,砂眼灰羽(外部特征随父鸽)获公棚125名,作出的另一羽儿子砂眼灰羽白腰白眉(外部特征随父母双方)获公棚第25名。此外,雄种鸽改配另一羽砂眼灰花头白条雌作出的一羽砂眼纯灰羽(外部特征随父)雌一举突破当地七百公里无当日归巢的记录。如果单单从上面这个实例看,雄鸽的优势性能遗传影响力确实不小,但另外一羽公棚112名的外部特征却完全由母亲遗传,该鸽的父亲是黄眼雨点,母亲则是砂眼灰羽,而这羽公棚112名的同母异父哥哥在当地五百公里比赛中表现也不错。如果大家仔细比较一下上述成绩鸽与其父母鸽的外部特征,也许不难发现出现的两种遗传形式,即:顺性遗传,换性遗传。倘若笔者一头钻进遗传理论的牛角尖,本着“父传女,母传子”的认识在“黄金配对”的子代中舍儿留女或者舍女留儿筛选新生代种鸽的话,岂不阴差阳错了吗?
我举这个例子的本意只是想提醒大家,在信鸽育种方面,事先不要急于盲目认定父鸽重要还是母鸽重要,特别是在子女群中选拔年青种鸽时,一定要弄清楚父母鸽的遗传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信鸽育种虽然少不了必须走近亲交配这一步,但近亲交配并不代表育种全程。总而言之,“育种有风险,行之须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