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复荣
注:本文刊登在《信鸽365》杂志 2013年第一期,转载请注明!
谈到药到病不除这个话题,许多鸽友都深有感触和亲身体会。自己的爱鸽(包括曾飞过好成绩,甚至创造过鸽坛奇迹的赛鸽,乃至重金拍来的种鸽或子代年年出成绩的种鸽等)患病后,久治不癒,而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有的甚至治疗无效而死亡,那种痛心、惋惜的心情,不言而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少数使用了伪劣产品的药物,延误了最佳治疗期。
二、用药的剂量和时效长短没有把握好。剂量不足达不到杀菌、抑菌的治疗效果。当然,剂量过大药物本身就会造成爱鸽肝、肾等损害。另外,杀死大量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杀死很多有益菌群。大量的死亡菌产生的毒素,对鸽体同样损害更大,不但不能完全达到治疗效果,重者还可造成病鸽死亡。再就是所有药物都是有时效的,如不按时给药或间断给药,以及疗程不够,均达不到治疗的满意效果。
三、多重用药,就是同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其药物化学成分不一样,故作用原理也不同。个别情况可导致两种药物相互作用而降低疗效,适得其反。
四、有的病鸽为交叉感染,其病症并非一种,应分轻、重、缓、急,酌情用药,不能用常规的用药方法,否则治疗效果不佳。
五、也是本文要重点提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多种原因,而导致细菌、病毒对抗菌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而造成药到病不除的局面。
很多鸽友都清楚,多年以前,鸽子患病较少,即便生病,喂些人用的药物就能治癒,实为药到病除。但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和大量使用,危害人、畜、禽类的细菌、病毒种类,也越加繁多而变异无常。这也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力证明。由于内外环境的改变,使新的基因取代了不能适应环境的基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而造就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既细菌、病毒的变异所产生的抗(耐)药性。这就是滥用抗菌药物的必然结果。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对于人类健康及养殖业等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耐药性的产生与当前抗菌药的滥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随着近年来多重耐药细菌、病毒不断出现,耐药范围越来越广,耐药程度也越来越高。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可以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使细菌产生一些新的酶类和多肽类物质。从而破坏抗菌药物或阻挡药物向细胞穿透,或改变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药物治疗的失败。
有的鸽友可能会有疑问,没有大量或长期使用过抗菌药物,甚至有的鸽子就没用过抗菌药物,哪来的耐药菌株,为什么用药后疗效也不好呢?同样,出生几天的婴儿哪来的耐药菌株?总之就是传播所致。
现从几个方面分析带菌鸽的传播途径:
一、参加地方赛的鸽子与带菌鸽直接接触,或通过粪便间接传播,归巢后再传给棚内的鸽子。
二、公棚拍来的鸽子,买或借来的鸽子,都可能带菌而传播其它鸽子。
三、自己游棚的鸽子归来,外来的天落等,均可带菌,通过接触粪便、食槽、水槽等器具传播变异的细菌,该菌所产生的后代更具耐药性,甚至有多重耐药性。
当前面临新的挑战,就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医学界及全人类的当务之急,必须掌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正确掌握治疗方法,只有对鸽病作出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而不能犯教条主义,要根据每只病鸽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方可用药。如把握不准,可向有经验的鸽友或兽医请教,或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看其药理作用是否对症。总之用药既要把握稳、准、狠,又不能过量,切忌滥用。以上浅见,相互切磋、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