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信鸽365》杂志第九期,转载请注明!
雷云海
1、 掌握最佳作出时机与作出数量三要点。
(1)春季二至四月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生物其自身生理机能会自然调节到最佳颠峰状态。鸽子也一样,经过一个冬季的休养恢复,鸽子的生理机能必然最佳。二月份鸽子配对后,由亲鸽本身自行孵化,自行喂养小鸽,取其第二巢、第三巢作为比赛用鸽。笔者本人一般不主张留用头巢。原因是,刚刚配对后的鸽子,虽然性发育旺盛,但其竞翔遗传因子并不一定稳定,无法使后代有超长的竞翔优势。这只是常规经验,具体原因尚须科学考证。
(2)十月份至十一月份。七八九这三个月是鸽子换羽季节,体能消耗较大,鸽子需要补充大量营养(包括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至十月初鸽体羽毛焕然一新,其体能智能会达到一年中的第二次高峰。加之气候较为凉爽,这时可组对作出一对幼鸽。
(3)幼鸽哺乳。一般不主张由保姆鸽代孵代喂,尽可能地由亲鸽本身喂养。俗话讲:小孩三分像奶娘。作为竞翔用鸽尤为显得重要。使用保姆鸽代喂,难免会将不良基因遗传给幼鸽。所以,由亲鸽孵喂,少出鸽、精出鸽,全年取其三巢已是极限了。
二、种用亲鸽组合避免三大误区。
(1)时下喜欢搞近亲配对的鸽友不少,认为只要多次提纯就一定能达到原始祖鸽的水平,甚至超过上代。很多鸽友在获得一羽优良品种鸽后,以此为主种,不断地搞血缘繁殖,父女配、母子配、兄妹配等。认为血缘越近稳定性越强。作出的近亲后代未经竞翔试验,便统统作为纯系基础种鸽划入种鸽群的行列。恰恰忽略了近亲繁殖中的淘汰选种的重要性。以竞翔的方式搞淘汰选种,是培养优良种鸽的必备环节。所以,无论是近亲还是杂交,如果没有严格的竞翔淘汰是无法达到育种的目的,反而会导致亲鸽组合方案的失策。
(2)模式化的配对,多数以失败告终。时下鸽友们聊天,有部分人开口便是詹森配西翁,汪种配李种。笔者不否认,搞模式化的配对的确也有成功的个例。但是,鸽子作为生物的一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成功的配对代表不了多数)。而且,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随机在发展和变异。那怕是同宗一脉的血缘鸽,其内在遗传因子区别也是很大的。把他人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多数会事与愿违。亲鸽组合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试验重新拆配组合。
(3)亲鸽组合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寻求到良种品系鸽,便急着组合配对,是育种大忌,缺乏对新进鸽的全面衡量,忽视了状态及性能体能的调节。一羽好的种鸽(优胜鸽)一旦改变了生活环境,都有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只有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状态调节至最佳,才是亲鸽组合的最佳时机,能够育出最佳后代。
以上是笔者多年体会,发表己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