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鸽归巢必备之要素
信鸽千里之外能飞回自己的“家”,靠的是什么呢?人们依据“自然选择”的规律和“人工选择”的方法,逐步解开了这个谜。即是凭着信鸽的恋“家”之本能,导航之特点,健壮之体魄和坚强之毅力,这四个要素缺乏哪一个都不可能从千里之外飞回自己“家”的。
1 .恋“家”之本能
为什么信鸽这样的恋“家”?那还得从它的远祖说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鸽也不例外。家鸽的祖先― 原鸽,为了生存,总是避开那些鹰隼出没的地方,成群结队地营巢于山崖峭壁,或者栖息于广阔密林之中,为了繁衍后代,哺育子女,常常是早出觅食于百里之外,晚归飞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妻儿”团聚,过着安全、愉快的生活,天长日久,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延续下来,自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归巢欲。在这生活的全部过程中,要与大自然和“天敌”搏击,强者存,弱者亡。自然淘汰,成为生态平衡的内容之一。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规律。人们利用鸽子的强烈恋巢欲,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定性和定向培育,使它们更具有高超的归巢素质,这样就叫做“人工选择”法。这种方法至今仍在继续使用,比如,每年两季的信鸽竞赛活动前的训放,直至竞赛结束,由于逐站淘汰,最后的精英更加可贵。再从这些精英的后代中继续“人工选择”,这就一代胜过一代。利用鸽子遗传的特性,如此往复,鸽子的素质会更高,归巢性更强。这是其一。
其二,人们知道留恋自己的家乡,喜爱自己的儿女,动物也是如此,尤其是鸽子。鸽子是“一夫一妻”制,“夫唱妇随”比人类还忠贞不渝。人们利用信鸽的这又一特点,又创造了“寡居法”和“鳏居法”以增强它们的恋“家”欲。有人在参赛前,使其与配偶短时间的团聚,格外亲切。就在这时装笼上路,它会更加想念自己的配偶,出笼就想急于回家。归巢的速度更快,归巢率会更高。
其三,至于鸽子爱它们的儿女,特别是幼鸽未出窝之前是很“爱护”的。为了哺喂它们,亲鸽不辞劳苦,甚至不惜被捕送命的危险,远飞觅食。这种恋巢、恋偶和恋儿女的本性,在鸽子身上体现得最为完美,有人称之谓鸽子的“三恋”。
2 .导航之特性
人们远行靠2 件东西,一是地图,一是罗盘仪。地图会告诉你所到的位置,罗盘仪会指使你顺着行走的航线以到达目的地。信鸽千里归巢靠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中外科学家都很感兴趣,提出了不少假想和推断,经过反复验证,证明信鸽体内具有导航机制,是靠体内的导航机制来完成它的远程航行的。
3 .体魄与毅力
千里归巢的信鸽,尤其是远程和超远程归巢的信鸽,一路上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要与天斗(风、雨、电、雷),与地斗(江、河、沙摸、高山),与人斗(捕捉枪杀),与猛禽斗(鹰隼的袭击、追捕),与饿兽斗(夜宿防狐狸、野猫、鼠、蛇的偷袭), 还要与饥渴斗。由于途中长时间得不到进食和饮水,死于非命的有之,被捕捉、被枪杀的更有之。据报道,信鸽在穿过新疆大沙漠时,看到人尿,一头栽下,不顾一切地去喝的也有之。可见,这些信鸽如果没有健壮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机灵的智慧,勇敢的行为,高度的警惕性,归巢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般优良信鸽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负重30 克,时速能达60 ~80 公里,一天能飞8 ~10 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