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鸽友日记

论赛鸽力量素质及其应用

时间:2012-05-10 12:06:14    来源:    发表者: 给力鸽舍       阅读次数:
论赛鸽力量素质及其应用

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赛鸽的力量素质问题,并开始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对优秀赛鸽力量素质直观和感受认识的更多实践一直都未能开始写这篇文章。最近一次有一位赛鸽运动爱好者带我去鉴赏赛鸽。这位爱好者在过去的连续几年的五百公里至七百公里级别的赛鸽竞赛活动中,获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他对优秀赛鸽力量素质的认识有十分丰富的感受和经验。由于其工作的原因,他原来饲养的赛鸽送给他们一位好友饲养。这次去鉴赏赛鸽就是去他的朋友的鸽舍。当我们花去三个多小时的观察和一只一只地手握感受之后。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对于当年繁殖出来的幼鸽准备参加大奖赛的力量素质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幼鸽中的80%以上应即刻淘汰,应抓紧时间将大奖赛的足环重新套入新繁殖的幼鸽。从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中认为,力量素质差的赛鸽在实际竞翔比赛过程中,是不可能获得高位名次。因为没有适应竞翔需要的力量素质,就不可在实际竞翔过程中获得最快的飞行速度。本人经过这次的学习,结合赛鸽力量素质的相关理论,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供爱好者共同学习和探讨。
一、赛鸽力量素质的概念
赛鸽的力量素质表现在飞行活动中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和耐力。赛鸽在竞翔归巢的飞行活动中双翼上举与下扑的飞行动作是在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过程中进行的,其中肌肉的力量发挥愈大,获得的飞行速度愈快。不仅如此,赛鸽力量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还与力量耐力有关,赛鸽的力量耐力是指肌肉保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赛鸽的竞翔实践表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赛鸽的力量素质在适应不同竞翔距离,不同地势条件和不同风向的天气条件时,它们的力量耐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赛鸽的力量耐力只适应一百多公里竞翔的高速回归的赛事,有的赛鸽在三百公里左右的竞翔表现高速回归的飞行能力,还有的赛鸽在五百至七百公里级别的竞翔活动中表现出当日高速回归的飞行能力,这种具体表现力量耐力的又一次重要表现。不说明赛鸽的力量耐力的水平并不能经过短期训练而提高。换言之就是赛鸽由遗传获得的力量耐力素质在实践竞翔中得到验证。赛鸽的力量耐力只能适应三百公里左右的竞翔高速回归,那么就不要指望它还能在五百公里以上级别的竞翔中仍然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能力。那是因为它们力量耐力素质的水平是有限的。从赛鸽力量耐力素质的解释来看。赛鸽的力量耐力是它们在飞行活动中(包括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的具体表现,也包括平时家飞训练的表现)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次数振翅飞行的能力,能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用力而不降低双翼飞行动作效率的能力。事实上那些常年在五百公里以上级别竞翔活动中获得十分优异赛绩和高名次赛鸽的鸽舍,舍内群体赛鸽家飞训练的表现显得十分突出,当年准备参加竞翔的赛鸽群体飞翔的持续时间在一两个小时是很自然的表现,并且家飞训练的速度很快,飞行活动的范围很大。这种表现充分证明了赛鸽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力量耐力素质。
二、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
赛鸽的力量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形成的,在实际竞翔归巢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由于赛鸽的力量素质在不同竞翔距离、合适天气条件及风向条件的影响,赛鸽的力量素质的差异很大,有的赛鸽的力量素质更加适合短距离竞翔,有的赛鸽适宜竞翔中距离,还有的赛鸽在中长距离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归巢速度和归巢比率。因此,我们探讨影响赛鸽力量素质的主要因素,帮助爱好者深入地学习和提高。
1、先天遗传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因素
有专家研究证明:肌肉收缩的最佳效果是由于神经冲动的强度特性及合理频率的提高。赛鸽中枢神经系统的强度越高,能促进情绪的高涨(即兴奋性提高),从而调动较多的肾上腺素、去甲上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的释放,使力量增大。因此专家认为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可以直接影响肌肉的力量。赛鸽在家飞活动及实际的竞翔过程中,若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的神经冲动频率高,强度大,则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就大。我们实际观察和感受赛鸽的力量素质有两种方式能够充分体验到。就是用手握住赛鸽的下腹部时,赛鸽的双脚用力回收的力量能够让靠近双脚的手指感受到,双回收的力量越大、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的神经冲动频率越高,强度越大。然后我们用另一只手去展开赛鸽的翅膀,如果轻轻展翅膀的飞行羽毛和骨骼肌时,赛鸽会表现出回收翅膀的条件反射,如果赛鸽双翅回收的速度快,力量大则说明它们肌肉的力量大。如果我们将展开的翅膀固定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时,赛鸽翅膀肌肉收缩的强度越大时,能明显地感受到肌肉收缩力量产生的翅膀振动,这种固定翅膀的振动频率越高,回收的力量越大,说明赛鸽双翼肌肉收缩的力量越大。虽然我们能够通过上述方式了解赛鸽的肌肉力量,但还不能说明赛鸽的力量耐力水平。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比较可靠的观察主要看赛鸽平时家飞训练的表现,鸽群出棚家飞活动的持续时能达到两个小时以上的,其力量耐力的水平能够适应五百公里以上级别的竞翔活动。因为赛鸽的力量耐力的重要标志是赛鸽的飞行速度和持续长时间的飞行能力。为此,赛鸽先天遗传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2、白肌纤维在肌肉中的比例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或动物肌肉中主要有两种肌纤维结构,一种称为白肌纤维,也可称为快速收缩肌纤维。白肌纤维具有收缩速度快,力量大的特性,但是不能保持长时间的工作。另一种称为红肌纤维。也可称为慢速收缩肌纤维,虽然收缩力量和速度不及白肌纤维,但能保持较长时间收缩,科学家的研究还证明,赛鸽肌肉中白肌纤维与红肌纤维的比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赛鸽的先天遗传决定了它们肌肉中红、白肌纤维的比例。那么赛鸽肌肉收缩速度快,力量大的特性。但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赛鸽白肌纤维比例大于红肌纤维的赛鸽在家飞活动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它们集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在空中持续飞行大约十几分钟或稍长一段时间就降落下来,稍微休息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带头起飞的赛鸽拍打着翅膀发出哒哒的响声,继续下一次的飞翔活动。并且这种起飞、降落、再起飞的过程可以重复多次。赛鸽集群飞行的态势一般都是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我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还发现,(是根据某几家五百公里七百公里竞翔水平较高鸽舍家飞训练表现的观察)。赛鸽白肌纤维与红肌纤维的比例更加适宜竞翔五百公里至七百公里的赛鸽表现则不同,赛鸽出棚集群飞翔的持续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并且它们的飞行速度也很快、也充分表现出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现象。事实上赛鸽的白肌纤维与红肌纤维是依据科学研究被人们认识的,而我们赛鸽运动爱好者是看不见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最好的判断方式就是从赛鸽平时家飞训练中进行观察。然后通过竞翔比赛的验证,为我们今后的选种,选配及幼鸽竞翔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3、生长发育水平的因素
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及性激素分泌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赛鸽力量素质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证明,睾丸酮激素水平的高低与力量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实验研究也证明了睾丸酮激素水平高的人或动物往往力量较大。根据对鸽子研究发现,雄性赛鸽与雌性赛鸽体内都能生成和分泌雄性激素。在雄激素的作用之下、赛鸽的内分泌系统能够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被激活,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等分泌量增加。赛鸽的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全身肌肉的力量也明显地加大。因此,许多有经验的爱好者运用这一特征,就是当赛鸽处于发情阶段,体内性激素分泌量水平较高,此时进行放飞训练或竞翔,往往获得很好的效果。
幼鸽时期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能够加快性器官的成熟和性激素的分泌。生长发育水平较高的幼鸽在出生后七个月至十个月龄时 ,就能在五百公里级别的 竞赛中获得高位名次,竞翔中即表现出力量与速度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力量与耐力的相互关系。因此,幼鸽时期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力量素质后天发展的生理基础。
4、机体能源物质是表现在它们的飞行活动中的归巢速度和持续飞行时间的相互关系。赛鸽的飞行动作是依靠肌肉的收缩运动,肌肉收缩运动必须依靠机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分解成ATP供能,以满足肌肉收缩运动时对能源物质的需求。赛鸽飞行活动时体内能量物质供给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供给能量物质,一般称为无氧化代谢供能,例如在放飞地刚出笼起飞的短暂时间内,能清楚地听见赛鸽奋力的拍打翅膀发出的哒哒声响。另一种是赛鸽在氧气供应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一般称为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供能的性质能够使肌肉保持较长时间的收缩运动。如果赛鸽本身的力量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下降,而无氧代谢供能的比率提高,仍然会影响力量耐力的发展。赛鸽实际放飞训练或竞翔发现,有的赛鸽在一两百公里的飞行速度极快,继续竞翔三五百公里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充分显现出赛鸽机体有氧代谢供能水平不能适应竞翔距离需要的表现。我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赛鸽的力量耐力水平与它们发达的气囊结构和气囊的功能水平密切相关。有的赛鸽绝对力量水平很高,展开翅膀充分显示出力量的强度,家飞训练的飞行速度也很快,但就是气囊结构及充气水平不高。因此在五百公里以上级别的竞翔中难有高水平的表现。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能够为赛鸽的飞行活动增强浮力作用,又能为机体的肌肉收缩运动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气。以保证赛鸽力量耐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5、心理素质的因素
赛鸽肌肉收缩的最佳效果是神经冲动的合理频率的提高。换一句话的理解就是收缩的肌肉群在快速收缩运动时,与之相对应的肌肉群必须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收缩肌肉群必须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收缩肌肉群发挥出最大力量。赛鸽的飞行动力完全来自于双翼的上抬与下扑动作。当赛鸽的翅膀向下扑动时,上抬的肌肉群应呈充分放松状态,以保证翅膀下扑获得最佳的推力作用。
赛鸽在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过程中,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每一羽鸽子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均不相同。一般认为赛鸽归巢时显得疲劳症状明显的,紧张与恐惧情绪占优势。赛鸽归巢时并不显现特别疲劳的症状。说明它的心理素质水平较高。这里特别指出,短距离放飞训练或竞翔,归巢速度越快的鸽子应特别注意观察,并对它们的心理素质作出评估判断。因为赛鸽处于恐惧、害怕的心理状态时,也可能促使赛鸽在短距离竞翔中表现出极快的飞行速度。一但这种情绪状态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再去竞翔更远的距离时,很可能丢失或迟归。实验研究还发现,赛鸽害怕或恐惧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肌肉收缩与放松之间的不协调,甚至还导致机体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有氧代谢供能比率的下降,继而直接影响赛鸽的绝对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的下降。
6、营养物质的补充
对赛鸽肌肉力量影响最大的营养物质是钾和钠。钾的作用使肌肉收缩,纳的作用是使肌肉放松。根据我们调查发现,一般爱好者在保健砂中添加少量的盐供鸽取食,但很少饲喂富含钾的绿叶物质。由于赛鸽体内缺钾,有些鸽子外出到野外自然环境寻找含钾的绿叶植物,某些陈年土中含有硝酸钾的成份,赛鸽取食后能给体内补充钾的需要。因此,赛鸽在家飞训练, 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之后,应及时给予钾和钠的补充。以恢复赛鸽体内钾钠的平衡,和肌肉收缩运动时的需要。
三、力量素质与飞行羽毛形态结构的差异
赛鸽力量素质与人或其它动物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赛鸽的力量素质表现在它们空中飞行运动时的飞行速度和持续飞行的时间。由于赛鸽在空中的飞行活动必然受到空气流动即不同风向和风力的影响,因此,赛鸽的力量素质与它们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在适应不同风向和地势条件时,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我们根据对高位名次获奖鸽的调整研究发现,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赛鸽双翼主飞行的羽毛的每支单羽呈较宽较长的特征,特别是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显得宽且长。每支飞行羽毛之间的排列间隙较大。而适应逆风飞行的赛鸽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单支羽毛稍窄,特别是第七至第十支飞行羽毛显得稍短,主副飞行羽毛之间的排列十分紧密,单支羽毛之间的间隙很小。我们从赛鸽适应不同风向的飞行羽毛结构对力量素质要求的科学原理的研究角度分析认为,赛鸽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力量素质主要表现在绝对肌肉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赛鸽肌肉中的白肌纤维的比例更多。因为顺风条件竞翔的赛鸽飞行速度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赛鸽适应逆风天气条件的力量素质不仅需要绝对的肌肉力量,而且更加需要具备与实际竞翔需要的力量耐力。因为赛鸽逆风条件时,双翼肌肉的收缩频率加快,力量也大,如果主副飞行羽毛较长的话,直接影响双翼飞行动作的频率和下扑上举的速度。因此,稍短的羽毛结构和排列紧密的结构特性更有利于赛鸽肌肉力量的发挥。
我们从赛鸽适应不同风向和地势条件的飞行羽毛结构特性观点认为,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赛鸽肌肉纤维应具有更多白肌纤维的特性,肌肉收缩的速度快,力量大的特性。而适应逆风天气条件的赛鸽肌肉力量素质不仅需要具备绝对力量,更加需要具备力量耐力的素质特点。由于赛鸽的力量耐力素质与它们肌肉中红肌纤维的比例有关,也与赛鸽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有关,更与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有关。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由于赛鸽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的差异,它们在空中飞行运动时受到地势条件和不同风向及风力大小的共同影响,赛鸽适应顺风飞行的羽毛形态结构特征的力量素质与适应逆风飞行的羽毛形态结构相比较。显现出力量素质要求的差异性。其中肌肉收缩的绝对力量的大小是共性特点,而适应逆风飞行羽毛结构的赛鸽力量素质更加显现出力量耐力的素质特性。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