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首 页 各地公棚 各地协会 俱 乐 部 各地鸽舍 信鸽商城 鸽业大全 分类信息 专题报道 天下鸽问 信鸽百科 天气查询 鸽友论坛
P K 信鸽知识 信鸽资讯 失鸽园地 专题图库 名家专栏 视频播客 在线电视 信鸽超市 信鸽365杂志 鸽友家园 地图查询 会 员 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鸽友日记

选种鸽的重要因素

时间:2012-11-30 09:09:49    来源:    发表者: 云鹏鸽舍        阅读次数:
选种鸽的重要因素

除非一羽赛鸽能够早一点被证明,它具有孵育出优秀下代的能力,否则我们只能在它的比赛成绩或是血统特征等外在迹象去推测它是否具有将竞翔特质遗传给下一代的能力。对鸽友们来说,外在身体特征显现的遗传,只是整体遗传能力显现的冰山一角,有时推测结果与我们事前所想像的,差距非常之遥远,然而就如同鸽友们常说的,有个能够遵循的方向总比没有好,想想也何其无奈。
其实外在表现仍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比如说赛鸽平时活力的表现,就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因为一般说来良好的身体状况,往往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在下代的身体显现。说老实话,我个人在配对时,除了活力这项因素会考虑以外,其它外在特征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考虑。当然,要是发现有重大的身体缺限,那是一定在淘汰范围之内的。

大多时候,鸽友们让种鸽配对的理由都莫衷一是,有的说这种配对的方式非常好, 有的却说这样不行。最常听到的传言是不可以将两羽拥有同样白砂眼结构的种鸽配在一起,因为这样配对的下代眼睛颜色会变浅,其竞翔与育种能力都不好。个人认为,除非已经确实知道,某一种配对方式对于羽质或眼睛结构会有特别的不良影响,否则不必要去听信任何这类的说法,对于这样的配对偏见,无需加以理会。

至于鸽友们常听到的互补配对,我们知道这是为了使赛鸽下代的体格,能够有所改善而使用的一种配对方式。执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一羽在某项身体结构上不甚完美的赛鸽,与一羽拥有此项特点的赛鸽配对,期待他们的下代能够改善这项的缺限。比如说,一羽短龙骨的赛鸽与一羽长龙骨的赛鸽配对;或是羽质粗糙的赛鸽与另一羽拥有丝绒般软羽质的赛鸽配对;一羽胆小怕生的赛鸽配上一羽会在鸽主肩上玩耍的赛鸽等等都是。
.

.

这样配对模式的思维是,让赛鸽下代能够改善父鸽或母鸽某一方的缺点。然而,这样配对模式的思考并不全然正确。因为某项特质的遗传不是只靠单一基因所产生的,当许多的基因混合在一起,他们的变化就不会是我们想像的如此简单。

父母鸽将他们各自的遗传基因,经由配对遗传给下一代,就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产生,一是有将此项特质遗传给下代,一是没有。就比如说,假设母鸽的颜色是白色而公鸽是黑色,当基因遗传给他们的子代时,子代就应该有白色或是黑色两种基因表现;这样的外观特征显现,最能够说明育种时基因遗传的走向。然而,事实上并不那么地简单,这两类基因的结合还有第三种中间型的特征显现。也就是说由父母鸽所遗传来的两种基因,会互相地调合呈现既是公鸽亦是母鸽羽色的第三种颜色。鸽友们应该知道这两种基因并非只是单一的,他们相互的组成可能是相当庞大与复杂。子代身体羽毛的颜色继承父母两方的综合,就会造成这样羽色的出现。

就好比上面所说的,当白色基因与黑色基因混合之后,灰色羽色于是产生了。就我们所知,育种的现实上并不会只有如此结果的产生,因为基因表现型的呈现,还会因父母鸽某一方基因表现强势与否来决定,强势的一方会压过弱势的一方,而表现出它的特有羽色,所以不会如我们上述假设的那么地简单。 .

.如果鸽友对以往鸽界强豪所使用的育种模式有研究的话,就会了解以前那些强豪对赛鸽外现可见的特征,如体型、羽型、羽态……等等做过许多种改良的努力。而今这样的动作因为赛鸽外在已趋近于比较相同,以致于对这些外在表现型改良的动作亦相对地减少了许多。就比如,以前风行许久的眼志或是翅膀理论来说,现在就不如以往讨论得多,即使有亦多会持以保留态度。当然,除非这样的改良是为了展览比赛用的,那只要用最漂亮的配上最漂亮的就行了,这种情形当然另当别论。

有许多鸽友常常宣扬自己的赛鸽配对经验,是为了赛鸽的竞翔成绩。告诉别人自己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往往因个人自己的思维,且又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徒然造成别人的困扰。因为,个人经验每个人都不相同,同一个方法由不同的人执行起来,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一位优秀的鸽友,以近亲配对的方式培育出许多上好的赛鸽,在他的一生当中一定会坚信,近亲繁殖才是唯一适合培育优良赛鸽的方式。另一位鸽友使用同一种方式繁殖赛鸽,而得到的只是许多不值得一提的赛鸽,那他的想法一定会是杂交才可能生育出优秀赛鸽。

现实的例子里,当有鸽友尝试将白砂眼的种鸽互配许多次,而这样的配对一直以来都没有生育出像样的赛鸽,如果是鸽友您自己会有什么想法,一定是这样眼色的种鸽互配绝不是一种成功的组合吧!反过来说,如果这样的组合一直以来都有好的结果,也会不禁让人相信,这样的配对方式一定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

.所以说,赛鸽育种困难的地方,就是不容易将合适的两羽种鸽配在一起,往好的方向想,我们不会只培育出绝对坏的赛鸽,但是也不易培育出绝对好的下代。这样也可能延伸,不管我们用何种方式将种鸽配对,要对最后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其实并不容易。可以这样说,要造成严重的灾难也很难。如果鸽友认为以不同眼色的种鸽配对,可以生育出优秀赛鸽,尽管去做。如果鸽友坚定地认为,杂交才是培育优秀赛鸽的方式,那也没错;或者是,选择配对的种鸽都有血缘关系,也可以;但是别忘了,不管是哪一种育种方式,都不会有绝对结果的产生。

以下讨论的是个人对赛鸽育种的建议,这建议当然不会是好鸽没什么不同,或是特殊的配对不可能生出优秀下代等陈腔滥调引不起鸽友兴趣的事。我要说的建议是,一直只使用某种特殊的筛选或是配对方式要达到成功机率并不大。虽然说机会与运气有时还是会降临,但是它们常常不长久,且不那么容易让人信任。任何一种育种形式,绝大多数都只能培育出一般品质的赛鸽,为了要让鸽舍内赛鸽 平均水准提高,严格的选择标准是不可少。如果我们能够在鸽舍中不断地淘汰那些一般水准的赛鸽,而继续地培育出我们最佳种鸽的下代,我们就越有机会踏上成功的道路。

我不相信传说,有人可以在不熟悉的鸽舍中选出其中最佳的种鸽。我相信的是,观念清楚的优秀鸽友,就比其他一般鸽友更有机会培育出优秀的赛鸽下代。我相信他们并不是拥有一般鸽友所没有能够洞悉种鸽能力的特殊专长,而是他们能够在适当时机,给种鸽表现并培育出优秀下代的机会。经由这样竞翔机会的考验,让那些优秀的赛鸽下代,有机会在比赛中证明,它们所拥有的优秀遗传基因。而这些观念清楚的鸽友,不只是对赛鸽做严格的筛选,配对的时候更坚信“龙生龙,凤生凤”的道理,才能快速地提升鸽舍赛鸽的平均水准。鸽舍里赛鸽的品质与鸽舍主人观念的互相辉映,即是提升平均水准的重要因素。 .

.我想鸽友们都会同意在赛鸽运动上,最容易成功的捷径不外是,开始养鸽时,先拥有优秀种鸽做打底工作,然后将表现最佳的公鸽与表现最佳的母鸽配对,或者是将跟我们最佳种鸽有血缘关系的其他种鸽互相配对。如此的配对模式,培育出优秀赛鸽下代的机会会相对大得许多。当然这种配对模式也不是没有它的限制。因为如果鸽友培育出多过自己鸽舍所能够容纳的鸽数时,这些赛鸽不但无法显现出他们应有的能力,还会因为鸽舍太过拥挤造成许多如打架受伤、疾病感染……等等的问题。

有时候,亦会有赛鸽竞翔成绩与其育种能力不对等的情形发生,也就是说竞翔成绩优秀并不代表育种能力会较好,当然也就会有失格鸽以后变成优秀种鸽的情形。但是我们所执行的是,最好的公种鸽配上最好的母种鸽模式,有些特例就不是我们能够考虑的。

最好的配上最好的:最适用的育种模式都必须要靠严格的筛选才能执行,以鸽舍中最佳公母鸽互配的育种模式。不要从那些水平不足的种鸽培育出下一代的赛鸽。因为我们是在筛选配对之前就做了淘汰的工作,所有水平不够的赛鸽都事先被筛选剔除掉,亦是让鸽舍中无足轻重的种鸽,没有继续拖累整体素质的机会。于是鸽舍中种鸽的素质最后终将提升并趋向于一致。

如果有任何比赛成绩优秀的赛鸽由这样的育种方式而出现,那在他的血统书上一定可以发现,那些优秀祖先与他的血缘有相关,由此我们就可以再次执行最佳公母鸽互配的育种模式。一次又一次地执行此种的育种模式,不久鸽友们就会发觉,自己鸽舍所有赛鸽的水准已大幅提升,而进步的脚步会快得让您们相当惊讶。.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此页!  关闭此页    


网摘收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欧洲地区记者安妮春 河南地区记者杜年华 河南地区记者王春辉 四川地区记者王林远 四川地区记者 四川地区记者高王宏 辽宁地区记者李振彪 沈阳地区记者李国双
(欧洲) 安妮春 (河南) 杜年华 (河南) 王春辉 (四川) 王林远 (四川) 喻先生 (四川) 高王宏 (辽宁) 李振彪 (沈阳) 李国双
               
江西地区记者陈文康 山东地区记者李文 吉林地区记者霍鸿飞 贵阳地区记者元华 重庆地区记者王巍林 江苏地区记者孙跃东 山东地区记者王何磊 河南地区记者马战涛
(江西) 陈文康 (山东) 李文 (吉林) 霍鸿飞 (贵阳) 元华 (重庆) 王巍林 (江苏) 孙跃东 (山东) 王何磊 (河南) 马战涛
               
陕西地区记者普小兵 广东地区记者田一明 江苏地区记者吴玉前 云南地区记者李雪松 安徽地区记者邵作友 安徽地区记者刘云峰 河南地区记者毛晓彬 河北地区记者张学良
(陕西) 普小兵 (广东) 田一明 (江苏) 吴玉前 (云南) 李雪松 (安徽) 邵作友 (安徽) 刘云峰 (河南) 毛晓彬 (河北) 张学良
               
海南地区记者吴清壮 山东地区记者蒋庆国 辽宁地区记者吴亭光          
(海南) 渤海堂 (山东) 蒋庆国 (辽宁) 吴亭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申请加入地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