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日本鸽界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必须对自己饲养的种鸽和赛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支精锐鸽队就不可能在竞翔中取胜。一年的赛事结束之时,正是我们分析思考、作出决断的时机。应该认真反思,目前使用的种鸽是否妥当,用它们作出的选手是否值得我们充分信赖。其实,在引进种鸽之初我们就思考过这些问题,正因为坚信其肯定能为本鸽舍生出未来的冠军,才日复一日地精心管理,对它们呵护有加。那么,结果又如何呢?我在每年冬季都要对这一年作出小鸽的成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在养鸽过程中享受的乐趣之一。对作出鸽的总羽数、雌雄各自的羽数、参加训赛的羽数、获奖鸽及失踪鸽的羽数等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否达到了自己当初尝试的作出目的。根据赛绩对作出效果进行判断时,评价的标准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意的是对竞翔成绩的看法。假如选手鸽飞出了好成绩,尤其是接连飞出成绩,答案当然只有一个,问题是赛绩不佳时能否立即得出否定的答案。选手鸽归巢速度慢时,需要对慢的原因加以分析。例如换羽的状态如何、主翼羽有无脱落?健康状态如何?在舍内的生活情况如何,精神状态是否平和稳定?这些都要考虑到。对失踪的鸽子我们往往倾向于否定,但它们可能在归巢途中丧命于猛禽之口,也可能为躲避危险冲入密林或撞上障碍物,因受伤而失去了归巢能力,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对失踪的事实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鸽子性能不好。
我的想法是归巢的鸽子好,在恶劣天气中较快飞归的鸽子更好,但是对失踪鸽不能一概否定。另外,假如一对种鸽所生的多羽选手鸽全部失踪,那么失踪的羽数越多越可以肯定这个配对有问题。例如,将A配对生的一羽选手鸽在训练后送去参赛、B配对的送三羽、C配对的送五羽。如果这些选手鸽全部失踪,ABC三组配对中最差的当然是C配对、其次是B配对。对于A配对,却不能因一羽子代鸽失踪便认定其不好。还应考虑到比赛时的天气情况。大家都知道,天气的好坏对鸽子能否归巢影响甚大,在恶劣天气中飞归的鸽子,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血统固有的耐坏天的能力。即能归巢的鸽子得到了这方面性能的遗传。因此,对某一地区或赛线上选手鸽的归巢率,要结合天气及鸽种综合评判。对速度也应该这么看,鸽子利用顺风疾飞本领的高下、在逆风中穿梭能力的强弱,都与其血统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其次,种鸽的健康状况也可能是造成小鸽的失踪的原因,这一点非常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我们往往认为后代不归是种鸽的遗传基因不好,轻易从本质上否定种鸽的性能。其实以我的经验看,种鸽状态不佳是最大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要简单地套用孟德尔的学说,应尽量避免仓促地作出结论。大家都知道,选手鸽能否归巢的决定性因素是定向能力的强弱,但定向能力最终要通过能飞越赛线体力来实现。子代鸽的体力与亲鸽的健康有很大关系,因为鸽子的繁殖是从两羽亲鸽性细胞结合并产生增殖开始的。如果亲鸽的状态差、细胞活力不足,其体内的性细胞便缺乏活力,只能产下能力低下的小鸽。因此,在有了好种鸽之后还必须保证其百分之百的健康,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选手鸽。
例如,过早起用从国外进口的种鸽进行繁殖,通常是不能作出优秀选手的,因为种鸽还没有完全适应环境及饲料的变化。进口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种性能,大约是在进口三年之后。另外,用远距离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雌鸽作种时,需要三年以上的恢复期,否则也难以作出具有超凡飞翔能力的选手鸽。也就是说,要在彻底消除比赛的疲劳之后,才可能繁育出身体健全的后代。根据以往的经验,用雄鸽作种时可以不必如此慎重。
另外,亲鸽在繁殖季节的初期身体疲劳较少,生出优秀后代的概率较高。到了后期,由于疲劳积累便难于生出好鸽了。鸽舍整体也是如此,有的鸽舍三月孵化的小鸽好,有的是七月孵化的好,往往出现某个月份孵化的小鸽平均赛绩较高的情况,这也与种鸽的状态有关。一般说来,应当在年初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集中作出小鸽。
确认了种鸽作出效果差、后代不理想时,就应当重新进行种鸽搭配。由于遗传巧合的缘故,雌雄种鸽会出现合配或不合配的情况。有些配对作出的小鸽在性能上会超过双亲,有些则相反。所以,当作出的小鸽表现不佳时,就不要在第二年继续使用原来的种鸽配对。当然,也不能因为一次交配繁殖的失败就把种鸽看死,至少应当把雌雄重新搭配再试一次。对进口的种鸽,尤其是曾经作为选手鸽频繁参赛的鸽子更应如此。
总而言之,一旦种鸽出了问题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所以,要对本棚的种鸽不断进行分析研究,还应当尽量做到每年至少引进一羽异血鸽。我经常对别人说,近亲交配是一种得不偿失、非常危险、近乎徒劳的交配方法。当然,要找到合配的异血并非易事。但从成功概率的角度看,我会毫不犹豫地采用异血交配的方法
|